财政收支差大,香洲如何蹚出一条路?

财政收支差大,香洲如何蹚出一条路? 行业新闻 第1张

香洲区以不足全市20%的土地面积,容纳了全市近半的人口,导致该区的财政刚性支出压力更大。图为香洲区南屏科技生态城一角。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产业配套、城市建设、民生服务,都离不开政府“钱袋子”的支撑,但近年来日益加大的财政收支矛盾,令“老大哥”香洲感受到了压力。

今年2月,香洲区区长刘齐英在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直言不讳:“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增强忧患意识,竭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统计数据显示,作为珠海主城区,香洲近年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3年的27.44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83.84亿元,11年间增长逾200%,远超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导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从2013年的-4.62亿元逐渐扩大至2023年的-38.7亿元,2020-2022年的三年疫情防控期间更是超过-50亿。

伴随房地产下行,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地方政府如何在保证民生投入、完善产业配套、推动城市升级的同时,摆脱土地财政依赖,寻找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负重前行的香洲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11年扩大7.4倍

今年2月,2024年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当地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短板时,首次提到了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大,这也引发了人们对香洲区“钱袋子”的关注。

香洲财政收支矛盾究竟如何呢?南都记者梳理了珠海市统计局过去11年发布的相关数据,2013年至2023年,香洲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2.82亿元增长至44.97亿元,11年间增长了97%,接近一倍,增幅居珠海行政区之首,但同一时期,香洲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涨幅更大,从2013年的27.44亿元快速攀升至2023年的83.84亿元,增长了逾200%。与之对应的是,该区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支差额从2013年的-4.62亿元,扩大至2023年的-38.87亿元,11年间增加了约7.4倍。

进一步分析发现,香洲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最高出现在2020年,达到-59.12亿元,较上一年的-35.54亿元骤然扩大24亿元,而同年香洲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3.2亿元,这也意味着,当年该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约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78倍。三年疫情防控期间,香洲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均保持在90亿元以上,财政收支差额基本在-56亿元上下区间浮动。

公开资料显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是地方政府全年财政总收入的一部分,此外还包含上级补助、政府性基金调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等。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而政府性基本调入又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

南都记者梳理香洲区官网发布的公开数据发现,尽管该区近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存在的缺口增大,但在计入上级补助、政府性基金等收入后,该区财政总收支总体保持平衡,并略有结余,比如2020年香洲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结余0.93亿元,2023年结余0.74亿。

但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差额拉大,政府所面临的财政收支矛盾及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因为按照过往经验,以税收为主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通常是渐进式的,缺口的部分扩大,要维持财政收支总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就越来越依赖上级补助或是土地出让等其他收入。

香洲区官网发布的《2024年香洲区政府预算公开》(下文简称2024年预算)显示,2023年,香洲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84亿元,完成预算90.8%,同比减少14.36亿元,下降14.6%;加上上缴上级支出12.1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3亿元后,总支出97.17亿元。对比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25.96亿元,当地财政开支已然大幅缩减,这也是香洲应对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大,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体现。香洲在2024年预算公开中也为此作了解释:“支出规模较往年有所收窄,主要是量入为出,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压减非必要非刚性支出,腾挪财力更多用于保障民生、安全等重点领域。”

人口密集 “老大哥”香洲刚性支出压力大

作为珠海的主城区、老城区,香洲人口密集,截至2023年全市近半的人口集中于此,这既为当地发展聚集了人气、财气,但客观上也导致城市建设、民生配套等公共支出更大,刚性支出更高,可谓“负重前行”。

香洲区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大的原因是什么?钱究竟花在哪儿了?

每年发布的《香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我们揭开了答案。以2022年为例,该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0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8.20亿元,增长0.7%。其中,教育支出33.82亿元,增长0.1%;卫生健康支出14.02亿元,增长60.1%;城乡社区支出11.12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1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2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7.14亿元,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住房保障九项民生支出合共83.47亿元,同比增长0.7%,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

南都记者进一步统计了2018-2022年的相关数据,5年间,香洲区九项民生支出总额持续大幅增加,从2018年的51.84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83.47亿元,九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18年的81.5%,攀升至2022年的85%。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香洲区近年来教育支出攀升最快,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最大。2018年,当地教育支出为23.87亿元,至2022年达到33.82亿元,5年增长了41%,2020年更是达到峰顶,当年教育支出为36.7亿元。教育支出持续攀升,旨在满足主城区人口持续增加对学位需求的快速增长。据公开报道,仅2020年,当地就新增云峰幼儿园等10所公办幼儿园,动工建设浙商等10所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1.5万个,并投入使用凤凰中学、容国团小学,完成扩建广生小学、造贝学校,动工建设群贤小学、十六中。

通过与兄弟区的对比,可以更直观地观察香洲作为主城区的民生“负担”有多重。仍以2022年为参照,金湾区(开发区)九项民生支出合计57.74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5.1亿元;斗门区九项民生支出合计49.5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4.6亿元。相比之下,香洲一地的教育支出比金湾和斗门的总和还高。

分析人士指出,香洲以不足全市20%的土地面积,承担了全市近半的人口,相比其他区,要满足这么多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类民生需求,必然需要更多投入,导致该区的公共支出强度更大、财政刚性支出压力更高。

对民生开支的压力,香洲区感同身受。2021年3月29日,区长刘齐英在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来描述,并直言:“特别是随着教育、城市管理等民生支出的大幅增长,依赖“三旧”改造维持财政收支平衡的状况难以为继……可以说,香洲‘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如再不奋起突围,很可能落入‘老城区’困境”。

南都记者留意到,香洲区除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大。”事实上,自2021年来,香洲区历次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了来自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民生支出压力。

比如,2021年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养老等民生压力较大,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次年,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公共服务品质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一定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3年,香洲区政府工作报告称:“教育、医疗等民生压力较大,公共服务品质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体现了香洲区以民为本的情怀,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但客观上也给财政支出带来更大压力。既要负重前行,又要转型突围,“老大哥”香洲身上的担子不轻。

摆脱土地财政依赖 香洲未来财政收入新增长点在哪?

挑战接踵而至,财政收入增长不及兄弟区,房地产市场下行,给香洲带来了双重考验。

近年来,香洲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从2010年的16.73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44.97亿元,13年间增加了约1.69倍,单独拿出来,这份“成绩单”或许很亮眼,但横向对比,同一时期其他兄弟区的增幅更快。

南都记者梳理了2010-2023年珠海各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数据,2010年,香洲仍稳居全市各区(含功能区、行政区)第一,较排名第二的区多了3亿余元,但到了2023年,香洲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虽攀升至44.97亿元,但在全市各区的排名已滑落至第三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86.9亿元跃居第一,金湾区以54.52亿位列第二。

另一方面,伴随城市建设、公共配套的快速跃升以及人们对优质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香洲区既面临刚性支出强度升高的压力,近几年还遭遇房地产市场下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带来的挑战。

据羊城晚报报道,早在2021年,时任香洲区委书记颜洪就曾在区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上直言:香洲区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土地财政。

这番话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说出的呢?《关于香洲区2020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0年该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25.96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33.2亿元,收入的大头来自上级补助收入25.55亿元以及从政府性基金调入的39.86亿元。具体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报告进一步指出,当地2020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50.27亿元,完成预算34.76亿元的144.6%,同比增长14.9%,均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这意味着,2020年香洲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已经超过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政府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的比重约为40%。

时隔3年后,香洲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发生变化了吗?答案可从今年2月公布的《2024年香洲区政府预算公开》中窥见端倪。

该份文件显示,2023年,香洲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为97.92亿元,其中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97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7.16亿元,区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1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63.8%,同比下降66.3%。文件称,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减少。

由此可见,3年时间,香洲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从2020年的50.27亿,降至2023年的8.17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的比重从高峰期的约40%,缩减至8%,数据变化的背后意味着香洲区已经摆脱了土地财政依赖,但房地产下行,土地出让收入锐减,给地方带来的短期“阵痛”也不容忽视。

除了土地出让收入锐减,给财政带来的直接压力,房地产的下行还联动影响到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等。

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香洲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41亿元,增长24.7%,其中房产税2.49亿元,增长28.3%。2022年,香洲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0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6%,其中房产税1.91亿元,下降23.1%。2023年1-6月,香洲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6亿元,同比减收1.61亿元,下降6.8%,其中土地增值税收入2.53亿元,同比减收1.32亿元,下降34.4%。

再来看固定资产投资。2020年,尽管面临疫情冲击,香洲固定资产投资依旧同比增长20%,达到600.01亿元。从投资领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贡献不小,以25.6%的增幅“领跑”,而同期工业投资增长8.6%。其中,办公楼投资增长107.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115%。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350.78万平方米,增长16%,商品住宅610.16万平方米,增长12.5%,商品房竣工面积110.26万平方米,增长67.7%。房地产对香洲经济的拉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但到了2021年至2023年,香洲区固定资产投资急转直下,除2022年回弹至1.9%,2021年和2023年均分别下滑28.8%和19.1%,2023年的降幅在珠海各行政区中也是最大的,房地产投资疲软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香洲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6.7%,受此拖累,尽管当年该区工业投资增长了13.2%,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仍未能走出负区间。

对于香洲区而言,在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同时,如何化解当前房地产下行给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带来的不利影响,面对日益加大的财政收支矛盾,如何尽快开辟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正变得越来越迫切。作为珠海“老大哥”,香洲区也应该拿出龙头的担当“蹚出一条路”来,为兄弟区和国内其他城市提供样板。

专家支招

不大力发展制造业,主城区这条路会越走越窄

重重挑战之下,香洲区如何缓解收支矛盾,拓展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

“归根结底,香洲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制造业,不大力发展制造业,主城区这条路会越走越窄,尤其是伴随当前房地产下行,继续大批建设住宅楼,搞新城区意义已经不大。”珠海市智能制造联合会执行会长傅俊旭认为,当下,香洲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全市各区域中最高,GDP也是最高,但财政收入相比兄弟区近年来却落后了,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香洲区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滞后了,与之相对的是,珠海有的区虽然主城区建设才刚刚起步,发展时间还不长,但财政收入却不低,原因就是工业扎堆。近两年,协会每年都要出一份珠海“4+3”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报告,香洲在相关产业的增量上不明显,相比之下,金湾、斗门每年增量大得多,香洲未来在产业发展方面还要下更大的功夫。

傅俊旭表示,香洲人口多、市政和教育医疗的财政开支大,这是事实,但同时也是优势,一方面这是创造三产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更完善的配套、更丰富的都市生活得以吸引人口大量在香洲聚集,人气旺了,商业就起来了,教育好了,也会带动高端产业发展,如何将财政负担重的民生支出转变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用好优势资源,是香洲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傅俊旭以低空经济为例称,高新区的低空经济已经走在全市前列,力度很大,相比之下,香洲区其实也有优势,同样可以围绕低空经济做好文章,比如香洲的九洲机场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城区低空经济载体,香洲在智能飞行器及其核心部件研发、通感一体低空网络建设、低空观光旅游、城际低空航运等领域都可以有所作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