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10年了,还有存在必要吗?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自2014年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启动以来,中国民营银行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旨在推动金融改革和促进金融服务普惠化。

民营银行10年了,还有存在必要吗? 行业新闻 第1张

民营银行发展历程与经营现状

第一批(2014-2015年):在这一阶段,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开启了民营银行的时代。2014年,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作为首家民营银行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营银行时代的开启。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一阶段成立的代表银行包括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

第二批(2016-2017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2016年,银监会批准了多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一阶段成立的代表银行包括四川新网银行、湖南三湘银行、安徽新安银行、辽宁振兴银行和北京中关村银行。

第三批(201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银保监会成立后,继续推动金融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2019年,银保监会批准了多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民营银行发展。这一阶段成立的代表银行包括武汉众邦银行、福建华通银行、威海蓝海银行、江苏苏宁银行和无锡锡商银行。

19家民营银行陆续在全国各地成立,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与传统商业银行互补发展、错位竞争,成为普惠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家民营银行根据自身股东背景和区域特点,形成了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例如,微众银行定位于“科技、普惠、连接”,主要提供个人消费金融服务;网商银行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商生态,专注于服务小微经营者;而温州民商银行则立足温州,服务当地小微民营企业。此外,一些民营银行还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交易银行等创新模式,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民营银行的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金融普惠,填补传统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空白。这些银行被寄予厚望,旨在通过灵活的体制和创新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例如,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分别在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迅速扩大了服务范围和影响力。

这些银行在开业后一到两年内大多实现盈利,但也面临着业务结构单一、负债渠道窄等问题。

十年间,民营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头部银行如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迅速崛起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6月末,微众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5809.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47%;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6.38亿元,净利润63.15亿元,同比增长15.80%。网商银行截至2024年9月末的总资产规模为4888.85亿元,营业收入152.87亿元,同比增长14.3%,但净利润下滑17.43%至22.60亿元。这两家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尾部民营银行的经营压力显著增加。新安银行2023年实现营业净收入3.26亿元,净利润4447.2万元,同比下降71.76%;资产总额192.9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8.37%。江西裕民银行自2019年成立以来,也面临诸多挑战,其大股东正邦集团因陷入流动性危机,导致银行股权变更。2024年,新安银行和裕民银行先后引入国资股东,成为民营银行国资入股的典型案例。

中腰部民营银行在2024年也面临诸多挑战,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这些银行普遍面临信贷资产投放不足、产业金融发展缓慢、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民营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的业务主要依赖与助贷平台的合作,缺乏自主开发的有影响力的产品。在小微金融领域,尽管许多银行推出了税票贷产品,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这些业务也面临风险挑战。

民营银行面临的挑战

净息差收窄。民营银行的净息差一直是其盈利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这一优势正面临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民营银行的净息差为4.13%,较年初下降了0.26个百分点。尽管这一水平仍高于其他类型银行,但其下降趋势明显。例如,网商银行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4.3%,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17.43%,仅为22.60亿元,这清晰地反映了行业面临的盈利压力。民营银行在负债端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负债成本高、品牌影响力较弱、缺乏线下网点、客户触达困难以及拉存款采取高于同业的策略,从而导致负债成本高于传统银行。在不断降息的大背景下,有的民营银行甚至压降存量产品已确定的利率,导致很大的客诉风险,影响品牌声誉。

融资成本与资本补充。民营银行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融资成本和资本补充问题。由于多数民营银行的资本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的资本充足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2023年,17家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32%,已低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部分银行通过股权转让来获得流动性,但这种做法也带来了监管压力和市场信心的挑战。

主业变动与业务调整。民营银行的战略选择不约而同地倾向于零售业务,专注于服务个人和小微客户群体,而对公业务的比重相对较低,同质性非常强,一定意义上偏离了当时成立的初衷。在消费贷领域,除了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产品之外,其他民营银行尚未能推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自营消费贷产品。目前,消费贷资产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与助贷平台的合作上,这使得这些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单纯的资金提供者。在当前资产荒的背景下,同业之间的竞争导致资金成本不断下降,缺乏主动权和议价能力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过去几年,银行可以通过固收息差轻松获利,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同时,监管政策的收紧对民营银行的经营产生了显著影响。2021年以后,互联网存款和贷款的监管政策都显著收紧,限制了民营银行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的渠道。例如,《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禁止商业银行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这直接限制了民营银行的揽储渠道,加剧了其资金压力。《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与全部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行全部贷款余额的50%,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直接限制了此前盛行的联合贷款模式,提高了民营银行的资金压力和风险承担。并且再次明确“严控互联网贷款跨地域经营”。

股东变化与国资入股的影响。近年来,民营银行的股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江西裕民银行的大股东正邦集团因陷入流动性危机,导致银行股权被南昌金控接盘。安徽新安银行也引入了国资股东,成为首家国资控股的民营银行。2024年11月12日,四川新网银行第三大股东红旗连锁易主国资(四川省国资委),该行因此迎来国资股东。民营银行当时成立初衷是一行一特色,围绕主要股东的产业链打造地方特色经济,体现民营本色。然而实际运营近10年,我们看到的是民营银行业务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资产负债两头难。同时监管限制了股东关联交易,导致民营银行业务特色做不起来。随着风险的不断暴露,民营银行主要股东主业经营出现问题,因此民营国有化在所难免。国资的介入为民营银行带来了资金支持和更稳定的经营环境,但也引发了对民营银行“民营”性质的讨论。专家认为,国资入股有助于增强民营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但也可能改变其原有的经营战略和公司治理结构。

民营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民营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民营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民营银行应选择特定的细分市场,如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科技金融等,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其次,民营银行应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此外,民营银行应通过有效的品牌传播和市场推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同时,通过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客户粘性。

2024年,国资入股成为民营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新安银行和江西裕民银行先后引入国资股东,成为民营银行国资入股的典型案例。国资的介入不仅为民营银行带来了资金支持,还可能带来更稳定的经营环境和更高效的管理机制。国资入股的意义在于提升整体实力、增强市场信心和支持地方经济。

展望未来,民营银行需在数字化转型、差异化竞争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期待监管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民营银行未来的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议监管部门调整优化民营银行股东准入标准,在保持民营控股的前提下,放宽股权5%以下的股东资质。目前民营银行监管上接近城商行,监管政策和指标要求并无明显差异,尚未形成差异化的监管体系,存在监管“一刀切”的问题,且各地监管尺度不一。监管对民营银行应该顺应当时成立初衷,给予更多定向政策。不然,民营银行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根本拼不过当地城商行、农商行等各级金融机构。(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