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保险行业观察:国有大行股价连创新高;险企投资端结构优化加速
上周(2月10日-2月14日),A股金融板块呈现分化态势。银行指数以2.41%的周涨幅领跑,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刷新历史新高;保险板块受险资入市政策及投资端调整影响,整体表现稳健,指数周涨幅1.36%。市场交投活跃,日均成交额达1.75万亿元,两融余额增至1.85万亿元,政策引导下的长期资金入市效应逐步显现。
国有大行领涨银行板块,高股息策略受资金青睐
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国有大行成为近期市场焦点。截至2月18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价均创历史新高,年初以来累计涨幅分别为4.92%、3.8%、3.5%。申万银行指数42只成分股全线上涨,齐鲁银行、青岛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周涨幅超3%。当前四大行股息率(TTM)均超6%,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为6.33%、6.52%、6.75%,高股息特性进一步吸引配置型资金流入。
政策与基本面支撑
信贷需求回暖为银行板块提供基本面支撑。2024年银行业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3%、5.5%,2025年1月社融数据亮眼,显示经济复苏动能增强。政策层面,国有大行注资、财政发力及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持续提振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信心。此外,监管鼓励险资、ETF等中长期资金入市,被动资金持续增配银行股,强化其稳定性。
行业展望与挑战
在利率中枢下行背景下,银行股的高股息和低波动性使其成为债券替代资产的首选。机构预计,2025年银行板块估值修复空间较大,尤其是在宏观经济预期边际改善的驱动下,高股息策略仍将是主线。但需关注信贷需求持续性、地产风险敞口及净息差收窄压力对盈利能力的潜在影响。
险企投资端调整加速,会计准则切换重塑业绩表现
险资入市政策利好
政策加速推动险资入市,投资范围拓宽至黄金等资产,为险企提升收益率稳定性提供新路径。2024年10家银行系险企合计净利润99.4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主要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投资收益增长。监管层明确支持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未来入市堵点有望进一步疏通,险企权益配置比例或逐步提升。
新会计准则重塑财务指标
新会计准则(IFRS9)切换对险企业绩产生结构性影响。2024年,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等银行系险企净利润增长显著,但净资产普遍缩水20%-70%。主因在于金融资产分类调整及利率波动敏感性增强,导致资产账面价值波动加大。新准则要求险企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优化资产配置以应对利率风险,倒逼行业向长期价值经营转型。
投资端优化与产品转型
险企正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应对市场变化。2025年1月,银行系险企期交保费同比下降20%,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政策压缩短期储蓄型产品空间,倒逼险企转向高价值保障型产品。同时,数字化转型深化推动运营效率提升,健康险、储蓄险需求增长为负债端注入新动能。但新会计准则下,净利润波动或常态化,需关注偿付能力、新业务价值等长期指标以评估真实经营质量。
当前,银行与保险板块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差异化机遇。银行股的高股息策略与险企投资端结构调整,共同指向长期资金配置逻辑的深化。随着经济复苏预期的逐步兑现,两大板块的估值修复与业务转型进程值得持续关注。
本文源自金融界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