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学的灯塔:纪念理查德·R.纳尔逊——《经济增长的源泉》导读篇
理查德·R.纳尔逊 (Richard R. Nelson),1930年出生于纽约,2025年1月逝世,享年95岁。纳尔逊教授 是著名创新经济学家、现代演化经济学奠基人、国际熊彼特学会终身荣誉主席。 因为杰出的学术成就,他获得了本田奖、丁伯根奖、列昂惕夫奖以及凡勃伦—康芒斯奖等重要奖项。纳尔逊教授在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系统、长期经济发展等领域均作出开创性贡献,也带动了中国创新理论研究的兴起与繁荣,对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与制定产生巨大的思想影响。
2023年,东方出版中心重版了理查德·R.纳尔逊的经典之作《经济增长的源泉》的中文译本,收录于“自主创新丛书”系列第二辑,该辑的导读为眭纪刚和封凯栋所作,其中《经济增长的源泉》的导读主要为封凯栋负责。下文是该推荐语。谨以此致敬并怀念理查德·R.纳尔逊教授。
理查德·R.纳尔逊 (Richard R. Nelson):《经济增长的源泉》
“自主创新丛书”第二辑导读(节选)
《经济增长的源泉》
对于所有真正有志于成为一名熊彼特主义者(Schumpeterian)的研究者来说,理查德·R.纳尔逊(Richard R. Nelson)的作品都是他们应当要翻越的高山。而其中这一本作品,作为纳尔逊整个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本论文集,更应当在其必读书目之列。
纳尔逊是新熊彼特主义传统的开创者之一,更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作为当代演化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尤其见于他与Sydney G. Winter1982年合著的卓越贡献),他不仅仅是个经济学家,同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还兼任政治学、国际关系、商学院、法学院和心理学等多个院系的教授。他的贡献不仅仅止于学术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纳尔逊就深入参与了美国乃至国际社会关于科技政策、发展政策和创新政策的讨论中,是国家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等范式的重要开创者。
《经济增长的源泉》这本书收集了纳尔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10篇重要的期刊文章,分别论述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和学术分析范式,熊彼特式创新竞争的基本机制,科学与创新、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视野下美国及其他各国技术竞争优势的演变共四个主题。这十篇文章之重要,使得本书可以为广泛的读者,包括从刚入门的学子到专业的学者,提供充分的养分。事实上,在我个人与学术类硕士生、博士生共同工作的经历中,此书(也仅有此书)一直都是我购入以赠送给每一位新学生的礼物。
如果我们以本书作为参照系,那么当今一些研究创新、研发活动和技术进步的学者很可能还不是熊彼特主义者。他们往往从已知的、或给定的资源结构下分析创新,事实上正是纳尔逊在本书所批评的“新古典主义创新经济学者”,其行为实质是将创新和创新竞争纳入均衡分析;"创新 "被理解为像价格或产出这样的新古典主义边际。而正如纳尔逊在此书中反复展现的,真正的熊彼特主义分析的核心,在于从企业到产业、国家等各层面主体所采取的主动行动,而这些行动持续改变了原有的竞争条件、塑造着新的市场和产业环境。这些主动行动,在各章中体现为精英科研团队的意志,企业的战略行动,产业和国家的制度构建。而因为企业、产业和国家在战略意志、政治决断、社会文化和路径依赖上的差异,自然就在各个层面上体现出多样性来,而这又为持续的演化、竞争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简言之,纳尔逊强调我们不应把企业和产业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否则我们就无法抓住经济增长真正的动力源泉;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把技术和知识的生产简化为一个“研发函数”,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创新竞争的真正内涵,也无法解释创新竞争所带来的多样化的后果。同样如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制度创制和转变的过程,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政策本身的逻辑,无法有效地掌握他们实际运作的机制。
当然,我们对“新古典主义创新经济学者”的批评,并不意味着创新研究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虽然被当代创新经济学者(包括事实上新古典主义范式的学者)奉为创新研究的鼻祖,但实际上熊彼特在他的著作里甚少有直接和具体的描述。熊彼特直接论述的是生产和组织技术的变迁对经济社会深刻的重塑和推动作用,即创造性毁灭。作为新熊彼特主义的奠基人,纳尔逊更深入且具体地分析了技术和创新过程,企业和组织过程,制度和社会过程。两人在分析描述的对象以及论述风格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纳尔逊所有作品中的分析与论述,都在反复且持久地在时间之河中敲响熊彼特关于创造与破坏,竞争与协同,分化和追赶的主题,而正是这些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前进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关于静态系统边际竞争与变化的认识。
这为纳尔逊的作品,尤其是本书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对这些主题背后基本逻辑的追索并没有因为30年(本书)、80年(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或者110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而褪色。这些问题是如此基本且重大,使得任何当代人企图以“新”和“旧”来评论这些作品都是渺小且不自量的。事实上,产生这些错觉的学者都应当再次(或首次)仔细阅读本书;他们的人数庞大,而这正是此书复印的意义所在。
能为本书写推荐词是我个人极大的荣幸。理查德·R.纳尔逊教授不仅曾是路风老师的博士导师,也曾是我申请博士项目时的推荐人。他一直都是如此慷慨且热忱,我相信有大量的年轻学子和学者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我衷心地期望他这种慷慨与热忱,通过我们一代代新人学者,也同样能在时间长河中被持续地传承。
作者简介 PROFILE
封凯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关注“面向发展与转型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创新政策中的国家能力”“中国的创新型企业和工业技术能力”和“企业组织模式与企业内社会权力”等研究议题。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