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新经济势头强劲 ,旧经济曙光初现,中国经济 “转机将至”!

预计中国经济将在 2025 - 2026 年(预估)在实际和名义层面触底。新经济正在获得发展动力,而传统经济也曙光在望。

人工智能 + 竞赛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带来约 5000 亿元人民币的提振,约占 GDP 的 0.4%。房地产市场正在企稳,并将带动消费复苏。供给侧改革 2.0 即将到来,这可能有助于结束长期的工业通缩。

花旗:新经济势头强劲 ,旧经济曙光初现,中国经济 “转机将至”! 行业新闻 第1张

预计中国经济将在实际和名义层面提前触底。2025 年可能是转折之年,房地产市场下行进入最后阶段,同时承受着关税冲击带来的最大压力。然而,新经济正在获得发展动力,如 “deepseek R1” 和人形机器人等显著突破,外部逆风只会通过进口替代等渠道增强其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 2.0 可能即将到来,并有助于在 2025 - 2026 年(预估)结束长期的工业通缩。

新经济发展势头增强:人工智能如今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在我们看来,转折点是阿里巴巴于 2 月 24 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宣布的人工智能资本支出计划。这家科技巨头计划在未来三年将其在云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增加两倍,达到 3800 亿元人民币,几乎占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0.1%。其他企业也准备加入这场竞赛,上下游产业将顺势发展。尽管上市公司尚未披露所有细节,但我们估计,2025 年(预估)人工智能 + 带来的推动作用可能达到约 5000 亿元人民币,占 GDP 的 0.4%。

约 1800 亿元人民币来自人工智能资本支出:如果我们假设阿里巴巴的 3800 亿元投资均摊,并推算到其他上市的人工智能供应商,2025 年(预估)的新增资本支出总计可能达到约 1800 亿元人民币。这可能还是低估的数据,因为未包括未上市的 hw 和字节跳动,以及像 “deepseek” 这样新兴的初创企业。

约 2300 亿元人民币来自上游产业:数据中心和电网投资是中国人工智能追赶浪潮中两个明显的受益领域。上市数据中心公司的资本支出在 2024 年上半年恢复并同比增长超过 30%,我们预计 2025 年(预估)还会增加约 100 亿元人民币。根据 1 月 15 日新华社和 1 月 20 日中国电力新闻网的报道,2025 年(预估)电网投资计划超过 8250 亿元人民币,这又是约 2200 亿元人民币的新增投资。

约 1000 亿元人民币来自下游应用:人工智能的应用似乎正在加速,国有企业(国资委 2 月 19 日消息)和运营商(新浪 2 月 7 日消息)正在整合 “deepseek” 或其他大语言模型。医疗保健领域的企业也纷纷跟进(彭博社 2 月 14 日消息)。人工智能应该会进一步赋能国产汽车、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小米在 2 月 27 日推出了搭载人工智能驱动的小米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 SU7 Ultra 车型,比亚迪和吉利也宣布将在所有品牌中推出自己的人工智能辅助驾驶系统(《scmp》3 月 4 日消息)。技术知识和现有的供应链使中国在人工智能 + 应用方面具有战略优势。我们认为中国不会浪费这个机会。

研发支出: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层面自给自足的紧迫性,可能会推动研发支出进一步增加,而研发支出也是 GDP 的一部分。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的四个季度中,A 股上市的信息技术公司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这种趋势现在可能会逆转。进一步的研发支出可能会为 GDP 增加约 1000 亿元人民币,即约 0.1 个百分点。

现在担心人工智能 + 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还为时过早:自 2022 年末 ChatGPT 推出以来,对与人工智能相关工作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美国,人工智能相关职位的招聘信息却大幅增加了 68%。到目前为止,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进展可能仍然是对劳动力的补充。而且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未来,人工智能导致的岗位替代可能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但目前在中国还不会出现。

传统经济曙光初现:对于传统经济而言,情况至少没有变得更糟。从房地产市场低迷、信心不足到工业通缩等所有问题仍然存在,但我们并未看到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带来更多的拖累。随着积极迹象的出现,我们更加确信传统行业将企稳并逐步复苏。

房地产:五年下行周期接近尾声。自去年 9 月刺激措施出台以来,房屋销售已经企稳,并且在今年有了良好的开局。一级市场销售强于预期,前 30 大城市年初至今同比增长 1.5%。随着销售回升,库存消化周期有所缓解。二手房市场在一线城市表现更好,春节后复苏更快。价格走势趋稳:去年 12 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回升,1 月二线城市新房价格也首次环比增长;二手房价格也全面改善。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一些活跃迹象,前两个月前 100 大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 9.9%。要巩固这种企稳态势仍需时间和政策努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提及降低开发商违约风险,显示出进一步的决心。一些地方政府现在着眼于房地产投资的明显增长,比如深圳(深圳市政府,2 月 7 日消息)。简而言之,我们的基本预期是 2025 年下半年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企稳。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很可能会缩小并逆转。

消费:或许已触底。一旦房地产行业企稳,消费者信心可能开始回升。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至少可以避免过去几年出现的负财富效应。股市上涨也能惠及中产阶级家庭。然而,要重新稳定收入增长预期还需要更多努力。最近公务员加薪或许是第一步(彭博社,2024 年 12 月 31 日消息)。进一步承诺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虽然国有金融机构的薪酬改革可能尚未完成,但更广泛的收入增长将受益于整体名义经济增长的复苏。如果消费者信心恢复,家庭可能会开始动用他们的储蓄。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逐渐回升: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 2.0 即将到来,以解决企业盈利能力问题。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关注 “反内卷” 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再次重申。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不像 2012 - 2016 年上一轮长期 PPI 通缩周期那么严重。然而,企业盈利能力,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至少处于自 2017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政策制定者这次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明确削减产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自律等。预计 2025 年下半年PPI 通缩可能逐渐触底并向零回升。如果需求侧能呼应供给侧的努力,我们可能会看到 2026 年(预估)PPI 和 GDP 平减指数稳定在正值区间。

来源:智通财经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