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银行行业:开放银行监管空白,多方面缺统一规范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开放银行发展模式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开放银行建设关键难点
(一)与合作伙伴的利益分配,合作与竞争的平衡是开放银行建设的最大挑战
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雄厚的资金实力、精妙的金融产品设计与严谨的风险控制能力上,而外部生态合作机构则擅长于吸引客户流量、精准把控用户体验以及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双方各有千秋,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然而,在实际合作进程中,双方均心存顾虑,尤其是担忧客户流失问题。一旦客户踏入外部生态,便可能面临被其他机构挖角的风险,这无疑会削弱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在开放银行的框架下,银行扮演着场景方“幕后人”的角色,不直接与用户接触,而是为外部场景提供支付结算、资金管理、数据分析等全方位支持。这种合作模式虽能拓展银行的服务边界,但也可能使银行逐渐丧失对客户的直接掌控权,这正是银行在推动开放银行发展时既积极又犹豫的矛盾所在。
(二)收益与风险的权衡,安全与效率的考量是开放银行建设的又一大挑战
开放银行的建设已经历了六、七年的探索,但至今仍未形成成熟、持续且稳定盈利的成功案例和模式,整个行业仍处于摸索前行的阶段。在前期投入大量资源却未见明显回报的情况下,银行不得不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对新项目、新场景的建设持谨慎态度,步步为营。同时,开放银行的发展模式要求银行通过API接口将数据与外部生态伙伴的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这无疑增加了银行数据被非法盗取、系统遭受外部攻击的风险。对于将风险控制视为生命线的金融机构而言,系统的安全性成为了银行在推进开放银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风险,因此银行在每一步决策上都显得尤为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
(三)协调合规与发展是开放银行发展的另一大挑战
与英国等由监管引领开放银行发展的国家不同,我国开放银行的推进更多是在客户需求的驱动和互联网竞争的倒逼下逐步展开的。在监管体系的构建上,我国虽起步稍晚,但一直在不断加快完善步伐。202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发布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为银行业开放API设定了规范标准,为个人金融数据的安全共享提供了框架性指导,并清晰划定了风险控制的底线。这些举措为开放银行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监管法规的日益完善,银行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妥善平衡合规要求与业务发展,将成为其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开放银行发展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开放银行行业市场规模126.95亿元,2024年中国开放银行行业市场规模493.04亿元。
开放银行发展面临挑战
(一)政策缺失引发合规风险
目前,监管层对于开放银行的监管政策尚处空白地带,未给出清晰明确的指导方针。在开放接口的标准化建设、数据的安全保障及开放边界的划定、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以及客户信息的严格保密等方面,行业内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对于业务开展的具体范围、业务形式的多样性监管、数据使用的合规性审查、数据开放的遵循原则,以及与商业伙伴的合作模式合规性等关键问题,也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界定,这使得银行在开放银行的发展道路上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二)平台互联扩大数据安全风险
开放银行在促进平台间互联互通的同时,也无形中扩大了数据安全的风险敞口。一方面,数据的开放共享使得原本仅存储于银行内部的客户信息,如今需被第三方平台获取并保存,这无疑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点。任何一环的数据保护措施若不到位,都可能致使客户的银行账户信息遭遇泄露。另一方面,API作为银行与第三方连接的桥梁,也成为了攻击者觊觎的数据窃取通道。API的设计缺陷或权限配置不当,都可能为非法获取客户数据、滥用API、异常访问及逻辑攻击等提供可乘之机。此外,第三方平台自身的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若银行与第三方平台的数据交换缺乏有效的安全审计和监管,或第三方平台存在安全漏洞乃至恶意行为,那么银行提供的数据便可能遭遇泄露、篡改或滥用,如被第三方违规收集或使用客户的个人信息、金融交易数据,甚至用于非法营销、欺诈等不法行为。
(三)统一生态增长业务风险
开放银行依托技术、数据与业务层面的广泛外部合作,塑造了一个一体化的金融生态系统,但这也导致商业银行对业务流程的全局掌控力有所削弱,进而业务风险随之攀升。首先,业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显著增强。在推进开放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应对涵盖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及事后处置的全链条风险管理挑战。比如,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需严防资质不佳或不守诚信的机构非法利用银行服务和数据;在服务提供环节,要确保API接口不被滥用或遭未授权第三方非法调用;一旦发生纠纷,还需清晰界定责任,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其次,业务连续性风险不容忽视。开放银行的业务运营高度依赖商业伙伴的稳定运作和持续合作,若商业伙伴遭遇经营困境或解除合作协议,可能导致业务中断或停滞,对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构成威胁。再者,业务同质化风险日益凸显。开放银行促使商业银行服务更加透明、标准,同时也使得银行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化,削弱了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剧了银行业内的竞争态势。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如何在同质化大潮中彰显自身特色、提升品牌知名度、强化核心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银行间风险传染和共振效应也明显增强,一旦某家银行出现风险事件或危机,很可能引发同业乃至跨业的连锁反应,对金融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开放银行发展对策
(一)政策引导完善顶层设计
开放银行在我国尚处萌芽阶段,亟需央行在政策层面予以引领和扶持。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经验,依托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主体职责、界定开放业务范围及模式等核心要素,为开放银行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国内开放银行的发展蓝图,平衡好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促进银行与第三方机构携手并进、共赢发展。同时,还需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建立健全开放银行的风险防控机制,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优化过程,全面提升开放银行的合规经营水平,确保其稳健前行。
(二)技术规范强化数据治理
数据安全作为开放银行的核心议题,亟需监管层加大力度,强化对开放银行用户信息的全方位保护。为此,应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技术安全性指标和评估体系。首先,要设立严格的合作准入门槛,对所有参与方进行身份核实与合规性审查,并对其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行为实施动态监控,确保合规操作。其次,要完善技术规范体系,明确数据传输的统一标准,确保数据接入端口的顺畅兼容,同时保障数据传输过程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最后,要健全数据安全保护机制,运用访问控制标记、使用者资格严格审查等先进安全技术手段,为数据传输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三)科技赋能创新监管模式
开放银行作为金融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为央行监管带来了全新挑战。央行应紧跟金融科技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对开放银行的监管效能。具体而言,一是要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利用其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确保开放银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安全性与可信度,有效保护数据权属和用户隐私。二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实现对开放银行全业务流程的精准监管。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风险点,显著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三是要积极运用沙盒监管模式,为开放银行的合规创新提供安全可控的试验环境。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开放银行进行大胆创新,同时收集并评估创新成果的风险影响,为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开放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预测,受中国开放银行行业市场需求的增长,2025-2031年中国开放银行行业市场规模平稳上升。2031年中国开放银行行业市场规模2530.30亿元。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