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委:老龄化下的养老财政支出变局——财政可持续性探索之二
胡晓莉 何帆 鲁政委(鲁政委 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老龄化,财政支出,基本养老保险
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退休人口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这可能导致基本养老金的收支压力上升,进而导致财政补贴被动增加和政府债务压力加大。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估算老龄化对财政支出和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的影响。
我国以财政补贴形式为养老保险基金提供转移支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23%来自于财政补贴。2023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中基本养老相关支出规模约1.9万亿元,占社会保障支出的48.4%,占财政支出的7.0%。
当前我国养老财政支出变化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近年来保费收入和养老金支出的差额均为负值,即养老保险收支存在缺口。2023年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保险费收支差额分别为-0.1万亿元、-0.6万亿元和-0.3万亿元。二是财政补贴规模大于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并保留了一定的滚存结余。2023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滚存结余规模分别为6.4万亿元和1.5万亿元。三是人均缴费金额和养老金领取金额增长较为平稳,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退休人员数量迎来阶段性高峰,养老金收入和支出的缺口可能进一步放大。
我们通过养老保险收支缺口估算该部分的财政支出变化,考虑延迟退休的影响,并假设财政补贴以一定的倍数覆盖收支缺口。 估算发现,2026-2030年,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支出年均约3.0万亿元,较2021-2025年增加1.1万亿元;2031-2035年,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支出年均约4.7万亿元,较2021-2025年增加2.8万亿元。若财政补贴仅覆盖收支缺口,或动用历史滚存结余,实际补贴支出将低于上述水平。
若财政补贴支出增量规模需要以政府债务的形式来弥补,在基准情境下,至2030年、2035年财政补贴支出增量将会使政府部门杠杆率较2025年水平分别增长3.4个百分点、7.1个百分点。
本文来自兴业研究公众号。欲了解具体内容,请登录兴业研究APP阅读报告原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