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黑井古镇 高光时刻曾贡献云南一半财政收入

(原创作品,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摘要

散文 | 黑井古镇 高光时刻曾贡献云南一半财政收入 行业新闻 第1张

正如龙川江有荣有枯,一个地方也有兴衰起落。黑井古镇,其作为盐业重镇的消亡虽不免令人唏嘘,而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兴起,则令人倍感欣慰。我想,经历了历史兴衰的黑井古镇也许并不憋屈,它宁静而自信,顽强地延续着自身的历史进程。

黒井盐厂

01

离开恐龙谷,我开着车载着小女儿往黑井古镇疾驰而去。

黒井古镇位于龙川江峡谷中。我想,要不是因为产盐,即便云南山地多、平地少,人们恐怕也不会在黒井这样的地方建设城镇。黒井古镇真的太憋屈了!在两侧高山的挤压中,在往北奔流的龙川江的胁迫中,黑井古镇局促地分布着,小心地生存着,顽强地成长着。

安顿好住处以后,我牵着小女儿的手一头扎进了黒井古镇的小巷。黑井古镇主要的小巷只有一条,那就是叫做“二街”的小巷。狭窄的街道,赭红色的砂石板路,琳琅满目的商铺,以及错落摆放的花木,构成了小巷的主要元素。小女儿兴奋地盯着商铺中各式各样的商品看。那些五花八门的商品中,最有特色的、最吸引小女儿眼球的,要数那些五颜六色的盐制品了。

“回头再买吧,咱们先逛逛!”我拉着小女儿的手,一次次把她拽离卖盐的小商铺。

小巷真的很短,很快就走完了。在小巷的尽头处,龙川江沿山谷底匆匆流淌着。时值春节后的旱季,萎缩的龙川江趴在宽大的河谷的底部,在河床的巨大的落差的推动下,哗啦哗啦地向北奔流着。宽大的河谷,预示着龙川江在雨季的汹涌澎湃。

好在,现在人们用巨石、水泥加固了龙川江的堤岸。龙川江的堤岸,限定了黑井古镇的一边的格局。另一边,数十米或一二百米外,山体就开始隆起。山与河携手合作,把黑井古镇牢牢限定在山脚的狭长的缓坡地带。

还来不及细看,更来不及遐想,心中还想着盐的小女儿就扯着我的手往回走了。在一家商铺前,小女儿爱不释手地翻看着摊子上的盐制品,有袋装的,有用塑料纸包着用彩带扎着的,有圆形的,有方形的,也有玫瑰花形的,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有红色的,有粉色的,还有嫩黄色的,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不仅孩子爱看,连我这样的中年人也被盐制品迷住了。

很快,小女儿选了一粉一黑两包盐。店家说,粉色的盐是用来洗脸的,有美容功效,黑色的盐是用来洗脚的,可以解乏、去脚气。买了盐,我们就匆匆回了酒店。当我躺在床上看书的时候,小女儿已经兴奋地坐在浴缸里,用粉盐泡着她的小脚了。

黑井古镇二街

02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位叫阿召的女子在黑牛的引导下,发现了山脚盐泉溢出的地方,后来人们就在这个地方挖出了“黑牛盐井”,黒井于是得名。

阿召和黑牛早已仙去,但黑牛盐井却留了下来。不仅如此,此后人们开挖了更多的盐井,以此为核心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形成了庞大的盐产业,为黑井、为云南,甚至为全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黑牛盐井所在的地方,现在政府修建了“井盐历史博物馆”。休息了一夜,吃了早餐之后,我和小女来到了井盐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大门外,是一个相对开阔的小广场。广场上靠近博物馆大门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水池的南侧,有一座巨大的黑牛雕像。水池的西边,是逐渐升起的山势。山脚处面对水池的地方,有一个山洞,走近一看,从地面到洞口有台阶,沿台阶而下,就到了洞口。洞口已被铁栅门锁住。从栅门缝隙往里探望,里面站着三个背盐水的石雕人,正排队往外走。他们的脚下,是取之不尽的盐水。不用说,这就是黑牛盐井了。

我和小女被黑牛盐井里栩栩如生的雕像镇住了,我们长久地凝视着他们,心思似乎穿越到了遥远的古代。

古时候,因盐的生产不太容易,又因为盐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所以盐成了国家的专卖商品。因黒井产盐,而且盐的储量大、品质好,历代政府对黒井极为重视。据史料记载,元代设威楚路提领,明代设盐课提举司,清代设提举司,管理黑井盐业。而黒井盐税占云南税收的比重,从明代到清代,以致民国时期,都一直在50%上下游走。以一个小镇的力量,撑起一省税收的半壁江山,着实不能不让人瞠目结舌。优势产业对政府财政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黒井人民的创业史,黒井盐业的发展史,黒井盐税的辉煌史,详详细细地在井盐历史博物馆里展示着。我和小女在一件件展品前行着注目礼,一边走一边赞叹着。历史上的黑井古镇,在着促狭的地理环境中,上演了轰轰烈烈的、丰富多彩的盐业故事,产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盐商,而盐商武继祖的“武家大院”,就完整地保存到了现在。

黑牛雕像

03

参观完博物馆,我提议去武家大院参观,而小女却出现了抵触情绪,她希望去打盐水。小女想象着回家后煮盐水制盐的景象,眼睛一眨一眨的,似乎很期待。我好说歹说,她总算不情愿地跟着我往前走了。

进了武家大院,小女一下对大院来了兴趣,而这个兴趣是我点燃的。

我说:“在武家大院玩捉迷藏,那太好玩了!”

小女儿若有所悟地惊叫道:“是呀!这么多房子,这么复杂的楼道,绝对是玩捉迷藏的好地方!”

于是,我们就开始一个院子接一个院子、一间房接一间房地巡游武家大院。

武家大院建在面东的山坡上,一共有四个庭院,十几栋楼,据说有九十九间屋子,楼房之间有楼梯、栈道相连。最外边,也就是最东边的院子里,布置了水池、小桥、亭子等园林景观,摆放着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花木。而里边的三个院子,则类似于天井,仅供沟通周围房屋使用。

武家大院的十几栋房子都是传统的木结构瓦房,除地面和后山墙、山间墙外,内墙隔板、门窗等,基本上都是用实木建造,而木门多采用云南地方的格子门,门上精雕细琢,花鸟栩栩如生,不是巨商富贾,谁也无力承担这样好大的建筑工程。而黒井盐,给产生巨商富贾提供了土壤。

小女儿一开始的抵触情绪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我和小女儿一前一后地行走在楼梯上,穿行在楼房间,好像走迷宫一样,感觉其乐无穷。一百多年前,武家的大人、小孩,主人、奴仆,以及来来往往的客人,曾经也徘徊于楼下的庭院,穿行于大大小小的楼房间,或者栖息于各楼房的屋子里。武家大院是历史的戏场和见证人,而人则是历史的演员和过客。在武家人演过生活场景戏的地方,我和小女儿也匆匆走了一遍。

我无从得知盐商武继祖如何发家,如何成为巨商。史料告诉我们,武继祖是清末黑井古镇最富有的盐商。说“你若芬芳蝴蝶自来”也好,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也罢,武继祖发迹以后,不仅在促狭的黒井古镇建造了豪华而庞大的武家大院,也引起了远在北京城的咸丰皇帝的重视,被咸丰皇帝御赐“画荻芳徽”匾额,悬挂于武家大院门头,大约是称赞他出身贫苦而终有贤德。

站在武家大院的高处,整个黑井古镇一收眼底。古镇边的龙川江,一江春水向北流,奔向远处的金沙江。

武家大院

04

武家大院见证了黑井古镇的辉煌,而铅华洗尽之后,黑井古镇仍以宁静而自信的姿态站立在当代人的面前。

看完武家大院,我带着小女儿,驱车前往离古镇两公里远的古盐坊,打算去做一次有关盐的深度体验。

进入古盐坊,两排大锅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大锅下面,是可以填装柴火的空间。很显然,这就是古法制盐的设施了。我想,古人制盐的时候,先将盐水——通常也叫卤水——倒入大锅里,然后给点燃大锅下的柴火,给大锅加热,等卤水沸腾、水汽蒸发之后,盐自然就留在锅底,制盐也就完成了。经查询资料,古代的黑井古镇,其制盐方式基本如此。

2006年,黑井盐厂宣告停产。从阿召发现黑牛盐井以来的黑井古镇制盐史,终于彻底画上了句号。

黒井以外,在数十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全国各地各种井盐、岩盐、海盐等,正以高品质、大批量的模式生产着,充分地供应着全国各地市场,也逐步吞噬着黑井古镇盐业的市场。黑井古镇的盐业,因制作工艺、道路交通以及管理方式的落后,逐步被市场淘汰,至2006年黒井盐厂停产,遂宣告彻底的终结。

不再产盐的黑井古镇,正如武家大院一样,逐步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工人们四散寻找出路,盐商们不再前来,只有三三两两的旅客,来给昔日的工商业重镇、今日的历史古镇,带来一丝丝慰藉。而曾经的盐业繁荣,给黑井古镇留下了丰富的、和盐业息息相关的文物古迹,古盐坊就是其中之一。

小女儿一进入古盐坊,就扑向制作盐雕的操作台,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在制作盐工艺品。小女儿要了工具之后,也加入了小朋友的队伍,开始压制彩色的玫瑰花形的盐工艺品,打算制好了回家送给妈妈和姐姐。

正如龙川江有荣有枯,一个地方也有兴衰起落。黑井古镇,其作为盐业重镇的消亡虽不免令人唏嘘,而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兴起,则令人倍感欣慰。我想,经历了历史兴衰的黑井古镇也许并不憋屈,它宁静而自信,顽强地延续着自身的历史进程。

古盐坊

2025年2月21日/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