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角度之下,美国政客访华潮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博弈和考量?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美财政部长耶伦本周将访华#

经济角度之下,美国政客访华潮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博弈和考量? 经济学 经济 行业新闻 第1张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827篇原创文章

2023年,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和经济体,在多维度的明争暗斗或许已经来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

开篇为大家简要复盘一下:

经中美双方商定,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于6月18日至19日访华。

这算一个信号意味十足的转折点,过程也比较顺利,但是后续并不愉快:

图片来源:见图

6月25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布林肯,希望布林肯能谈一下自己的访华成果,但布林肯顾左右而言他,说了一堆话就是不说自己有了啥访华成果,然后还说:

“美方将一如既往捍卫美国利益和价值观,继续做中方不喜欢的事,说中方不喜欢的话”

我们理所当然的对布林肯的这种言论表示了不满,反正布林肯也知道他说的是我们中国不喜欢听的话。

图片来源:网络

美国政客反华这一点都不稀奇,太普遍了,但一边三番五次的申请访华说来谈友好,一边刚从中国回去就说出这种极端不友好的言论,这纯纯的是精神分裂好么。

据美国媒体于6月27日的报道,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计划于7月初访问北京,与中方进行高级别经济磋商。

这也将使她成为继布林肯之后,今年第二位访问中国的拜登政府高级别官员。

据路透社6月28日报道,据微软-全国广播公司28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希望前往中国与北京重新建立联系,同时也承认两国之间存在分歧。

图片来源:网络

报道称,中美关系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的紧张和悲观情绪加剧,这些问题包括台湾问题、俄乌冲突、美国对华先进技术的出口禁令不断增加以及中国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等。

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援引耶伦的话说:“我希望前往中国去重新建立联系。我们需要相互了解。”

“我们需要讨论彼此之间的分歧,这样我们就不会产生误会,不会误解彼此的意图。”

报道称,耶伦没有详细说明访问中国的具体时间。据彭博社本周早些时候报道,她计划于7月初前往中国。

当然,这只能算美国单方面“放风”试探,大国交往,国家层面,能不能来,还得中国说了算。

实际上,从2023年以来,耶伦就多次表示期待访华,美媒也就其访华计划密集“放风”。

然后,财政部网站7月3日消息,经中美双方商定,美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将于7月6日至9日访华。

图片来源:见图

今年的访华三巨头中,布林肯是最鹰的,耶伦是最鸽的。

甚至逼着布林肯访华的力量中,耶伦也是最积的,如今布林肯这个最难啃的骨头已经啃完了,接下来跟耶伦的会面,必然是“亲切友好”的。

毫无疑问,接下来,随着美国“管钱的”耶伦正式访华,中美之间的这一轮实际博弈,就必然来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关键节点。

经济时代,一切矛盾,问题,还有冲突,都要回归到经济维度来解决。

这篇文章,就将从经济的维度和视野出发,基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确定访华”这个最新动向,结合经济维度几个最新动向,剖析这一次耶伦访华的目的诉求,研判后续中美关系走向以及国内经济接下来的可能变化。

经济社会,谈钱不俗,只有抓住本质,才能看清趋势。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见图

1

从布林肯到耶伦,美国政客访华,两个值得关注的背景

中国这边,2023年一份比较重要的报告就在6月份出炉了:

图片来源:网络

刘元春对于当下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给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科技产业二十年来首次断崖式下跌。

看数据:

图片来源:网络

从加入WTO以来,科技产业是中国工业经济总量稳定和结构优化的核心动力,工业增加值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速,和GDP走势高度趋同。

但是今年以来突然断崖式的下跌,这很可能反映了近一段时期以来外部科技封锁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当然,这个外部,毫无疑问,没有悬念,就是美国。

这就影响到青年就业。

图片来源:网络

科技产业增速下滑,青年失业率节节攀升,说到底,这些基本都是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当他们毕业的时候,行业断崖式下跌,岗位没了。

这个情况有现实的数据作为印证:

去年各个大厂秋招不足,互联网持续的裁员,还有新能源车企开工不足。

产业升级遭遇美国卡脖子,反过来导致了国内经济结构性内卷,进一步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发展。

这就是中美在经济上的耐力比拼,当然,中国不好受,美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但是疼是疼在自己身上才难受,美国经济和国内好不好,谁关心?

另一个背景情况,也值得关注,那就是发生在法国的大规模暴动。

虽然目前还在进行,但是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秉承因果得利的逻辑来看,有一条主线非常重要:

暴乱不一定非要颠覆政权才算得上成功,只要能把目标国目标地区搞乱,把资金、人才轰出来,把优质资产价格打下来,就算巨大的成功。

那么,放眼全球,谁将从这样的暴乱中获得收益?

动乱期间的法国马赛街头,(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两个背景,都发生在美国国债突破上限以后,并且是美国国债想要全球兜售的关键窗口期,就很有想象力了。

带着这两个背景,再去看耶伦访华这件事,或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图片来源:网络

2

耶伦着急访华,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达成什么目的?

全世界都知道耶伦来中国的核心目的,就是兜售美债,让中国掏钱支持美国经济。

中国也知道,这不是什么秘密,经济社会嘛,台面上都是生意,没有国家能和利益脱离关系。

无可厚非,但是耶伦这次来,还是有别的诉求的。

耶伦着急访华,看来,主要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都跟美国目前美联储的高利率有关,也都跟中国有关。

第一个是关税与贸易谈判

通胀带来的高利率,有可能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而解决通胀的关键是廉价的中国制造品。

21年因为疫情冲击,在美联储开足马力的印钱下,美国以备战的姿态,全球采购并囤积了大量的物资,这也使以全球制造工厂的中国在21年迎来了一波美国备战红利。

巨额的库存,帮助美国控制住了通胀,但消化的过程,也是中国2023年对美出口相较21年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随着美国库存消化差不多了,明年的大选年,拜登需要新的廉价制造业产品。

虽然美国孜孜不倦的把中国的产业链向墨西哥和东南亚转移,但是从投资到投产再到形成消费品,墨西哥和东南亚都不可能有“上海效率”,远水解不了近渴,明年美国大选年仍然需要中国制造帮助美国降低国内的通胀。(后面的商务部长接棒谈)

第二个是市场开放谈判,高利率带来的银行融资成本过高,大概率将在下半年引发的新一轮银行兼并潮。

2023年上半年爆发的美国银行业暴雷潮,并没有引发美国的系统性风险,是因为ChatGPT的横空出世,创世纪级别的美好愿景冲淡了大部分资本对于旧世界崩溃的担忧。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逐步进入到落地阶段,下半年新一轮的银行兼并潮,美国需要一个新的充满诱惑的故事,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故事,给足资本市场信心。

而这个故事,就是14亿人口的中国开放市场并启动经济刺激计划,也就是市场开放的谈判。

第三个是美债谈判,高利率带来的美元全球回流,可能引发的全球新兴国家的经济危机。

美国21年疯狂印出来的美元,很多流入了中国,而中国又把这些美元转移支付给了我们新兴国家阵营中的朋友,这些钱又随着美元加息流回到了美国,形成了过去两年的美元全球大循环。

对于美国的资本精英来说,俄乌战场打烂了,他们才能在重建中赚到钱,美国的银行破产了,他们才能从兼并重组中赚到钱,中国停止把钱转移支付给新兴国家,直接以美债的形势存回到美国,形成美元内循环,他们才能新兴国家的经济危机中赚到钱。

这三个,就是耶伦访华一系列任务当中,值得关注的。

而这三个,都是必须只有中国出手才行。

耶伦访华与中方进行经济磋商,其目的就是希望中国继续购买美债。据最新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4月份中国所持有的美债规模小幅减少了4亿美元,至8689亿美元。尽管中国这一次的动作相对较小,但美国方面依然感到不安。

做生意,本质上就是信息差博弈,既然全世界都知道耶伦是来找中国卖美债的,那么,美国能够为这桩生意的实现和达成,提供怎样的筹码和代价?

或许,这才是本轮耶伦来访,最值得关注的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

3

趋势研判:耶伦访华以后,将带来哪些想象力?对中国经济是否有利好?

历史上,中美蜜月期一定建立在“特定的基础上”,而这个基础就是,美国过的很糟糕。

今年的访华三巨头中,布林肯是最鹰的,耶伦是最鸽的。

甚至逼着布林肯访华的力量中,耶伦也是最积的,如今布林肯这个最难啃的骨头已经啃完了,接下来跟耶伦的会面,必然是“亲切友好”的。

其实从真正掌握美国财政大权的耶伦对访问中国的积极态度和行动来看,能反应出当下美国几个真实的情况:

1,美国经济没有表面上好,至少,没有美国官方和总统嘴里面,说的那么好。

岂有经济良好的美国,急着要求同经济不好的中国商谈经济议题呢?

结论就是,美国的经济状态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没有拜登政府说的这么好,反而是,美国的经济潜伏着很大的问题。

但是耶伦是一定知道真实情况的,毕竟账本在手。

2,坦白说,放眼全球,美国的国债上限突破,但是新的国债在现阶段找不到人来买。

根据美国财政部于六月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四月份全球至少15个国家同时抛售美国国债。其中中国、英国、比利时、瑞士、爱尔兰、沙特、韩国、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菲律宾、以色列、伊拉克、秘鲁、巴哈马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抛售美债。

开曼群岛和百慕大也抛售了美债。这就表示,美债主要国际买家中,有17个美债大买主,或是美债持有国家,在四月份不约而同抛售美国国债。

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国债还要期待谁来购买呢?期待日本吗?去年2022年,日本就是主要抛售美债的国家。另外,英国 于四月份抛售了304亿美元美债。

耶伦很着急,商业银行货币基金的钱只能一时解渴,长期靠不住。如果没有全球各国的认购和接盘,美财政部在市场上大量发债,就会造成短期利率飙升,从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市场流动性危机,没错,更多银行的倒闭风险。

所以,掌握美国真实经济情况的耶伦,主动出手,频频向中国示好,甚至劝诫拜登政府与中国脱钩是“巨大错误”,耶伦还表示阻碍中国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应该为中国在脱贫方面取得的成绩“鼓掌”。

在刚刚结束的全球融资契约峰会上,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毫不隐瞒其对国际“去美元化”浪潮的担忧,并呼吁中国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问题。

但是耶伦想要中国行遂意,也不可能抬张嘴来就能实现的。

美方素来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占据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实际却从未停止对中国极限施压。

美国的两面三刀,现在是个中国人都知道,所以这波谈判,表面上是握手,实际上,很难促成与中国有利的条件。

但是也是有想象力的。关键要看耶伦,能不能拿出让中国国家感到心动的筹码了。

这没有必要瞎猜,保持关注就行了。

不过从金融市场的情绪角度来看,7月份的股市是值得期待的。

哎,胡锡进这老狐狸,是不是提前听到什么了,这么会抄底?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穿透表象,抓住主线,真正的艰难博弈和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

中美关系,迷雾充斥,复杂悬疑。

但是一切回归到经济和利益的层面,就简单了很多。

当下有一个主流观点说的很好,那就是中美之间,斗而不破,边打边看,比拼耐力,各自都有各自的主线和考量。

如果大家觉得很分裂,媒体上呛来呛去,私底下仍然能做交易,那你就太不懂政治了。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都是人情世故。

经济社会,也是这样的,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本质,就算极限情况,冷战热战也好,亲密合作也好,本质上,是不是利益和经济主导的生意?

美国一贯谈判的毛病是不真诚,喜欢搞极限施压凭空虚构筹码。

但是总的基调是谈,双方都有交易的需要。

从中国的角度去看,作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定位,无法脱离最大的需求消费国是当下现实。

依赖什么,就必然受制什么,所以被美国在贸易和科技上卡脖子,再正常不过了。

有些东西,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当然,国家也在想办法,各种时间换空间:

虽然中国在俄乌摩擦以及跟中东蜜月期,达成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基础,输出高铁、军事、工业品,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都有了雏形,长期利好国运。

但现阶段很多问题非常棘手,消费、就业、楼市……乱作一团,这都是疫情之前积聚的问题和矛盾。

所以,时间换空间,保障对内稳定的同时,谋求经济破局,实现复苏,保障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下中国的重要主线。

从这个逻辑和本质出发,以及结合美国“一切的逻辑也必须以确保美国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主线来看,中美短期缓和,但是长期保持竞争博弈,是必然趋势。

短期的缓和和利好,并不代表核心利益层面的矛盾和问题解决。

中美之间短期的看好,或许将成为这个世界最大的两个国家,新一轮博弈和竞争的全新开始,或者说,一个漫长过程中的特殊节点?

以上,就是基于耶伦访华确定的最新动向,结合现实和本质逻辑,进行的一次深入讨论和分析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关键词:经济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