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小农经济之“帝国毒药论”(一)

戳蓝字“有畏先生”关注我!

在前篇《「战国」小农经济之“帝国捷径论”》中说道,基于自然条件、农业技术、人口规模三个要素的协调,形成稳固的小农经济体制,中华大地历经两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帝国王朝而不辍,二十四朝历代之初均贯彻“分土地、民生息”相关政策,大多不出百十年均为盛世!

「战国」小农经济之“帝国毒药论”(一) 小农经济 战国 行业新闻 第1张

此之谓“帝国捷径论”!

这里的“捷径”二字,并无丝毫贬义向下的意味,纯为中性,甚至有略褒向上的意思。

因为并不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拥有这份“捷径”,环顾宇内独中华之一份!

因为并不是所有朝代都能抓住这个“捷径”,还是有朝代“乱为之”最终一闪而逝,反而凸显此“捷径”之可贵!

所以,能拥有“捷径”、能抓住“捷径”、能走好“捷径”,这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都是内功和实力的体现。

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

而我小农经济之中央集权帝国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捷径论”,同时还有一个“毒药论”。

何为“帝国毒药论”?

一言一概之,那些在表面上能成就帝国伟大、彰显帝国伟大,而在深层次上却消融帝国机理、一步步将帝国引向灭亡的心理、机制和制度,都是帝国的毒药。

参考相关史料和理论后,我脑子里迸发出很多观点。开始的时候我还打算先梳理总结,之后再呈现出来,可最后发现我尚不具备这个能力。这里只能一如既往地天马行空地写出来,仅与诸位分享探讨。

大疆域观,止战论,耕战论,大一统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小一统双元论,大一统的管理成本理论,历史传承论,文治武功论。

以上即为我之谓“帝国毒药论”的核心观点,以下我试着逐一解释。

大疆域观

大禹治水可能是一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基本上都是从西往东流,即使沧海桑田、山河移位,这个大概是不会变的。那么,从大禹治水开始,统治阶级已经具备了按河流流域来治理整个国家的能力了。那时候国家有多大呢?

即使大禹只治理了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那么其所跨区域也包括了今天的山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区,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区域了,不是么?

而且,在世界史范围内,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国都是因大江大河而兴,其地理区域也基本上都是囊括了大江大河的整个流域,如尼罗河之于埃及,印度河之于印度,两河之于巴比伦等。

那么因大河(黄河)、大江(长江)而兴的古中国,则天然地拥有以大河大江为骨架的大疆域。这是天然而然的。

而到西周实行大分封,八百诸侯广布宇内,那就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治理疆域,形成北到今天的海河流域、西到今天渭河源头、南到今天的钱塘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东道大海的一整个大中华核心区,形成中华自古大疆域的基础模型。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每个诸侯国对周王室的认同,就开始转变成每个诸侯国地区对统一的中央的认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一观念也开始形成。

这就是后世大疆域观的起源。

这种大疆域观一旦形成,后世再加以其他因素,那么这个程序就是不可逆的。

止战论

西周的分封,到了东周时期,因为周王室的暗弱,最终演变为春秋和战国连绵500余年的战乱。

在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春秋战国年代,整个社会都在剧烈重组,其中肯定会有一股又一股志于结束战乱、恢复秩序的势力在努力着。因为战争和死亡都是反人类的,是不道德的,而每场战争的终极目标都是结束战争。

在统治阶级层面,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诸侯国势力想通过诸侯国称霸、尊王攘夷来恢复秩序。

这相当于在周王室为名义中央的基础上,再形成一个实力超群的诸侯来领头,最终实现整个华夏的稳定和均衡。

这种努力在某诸侯国霸权稳定后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而未能实现,反而带来了诸侯国之间不息的征战。

同时,在诸侯国征战不息的过程中,一些有名望的卿大夫提出了“弭兵”的策略,意欲通过争霸诸侯国之间的和平盟约来实现和平稳定。

春秋中期宋国的华元、向戎相继实现晋国和楚国之间的“弭兵”,相约永不言站。两次”弭兵“实现了晋楚之间几十年的和平。

但最终“弭兵”也还是失败的,理由一同诸侯国争霸。

此时,学术下移、学在四野的成果开始绽放,各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大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老子提出“无为”,号召人们无私欲则无争端,社会自会安定;孔子提出“复礼”,以回复周朝礼治的方式实现社会稳定;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呼吁人们树仁爱之心、行非战之策,停止杀戮。

战争依然没有停止。

“争霸制”“弭兵制”“学术制”(名字都是现取的)都不能制止战争,因为战争这个东西,只有还有收益,那就不会停止。整个大中华区这么一个气候地理条件极好、人口极多、农业生产发展极快的完整的区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不到最终落定,战争就不会停止。

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曰:“定于一。”

耕战论

社会继续在战乱中蹒跚前行,学术发展和社会实践不断融合作用,一步步不断开出治疗战争的药方。

神奇的地方在于,社会和生物机体一样,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一旦生病了,也从来不会有药到病除的药方,而是要等各种药方都下了,各种药都吃了,最后如果没有死掉,那么就有可能活过来。

从春秋开始,各诸侯国不断实施内政、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变革过程中,结合学界大佬的理论和劝说,到战国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强国理论。

结合法家、兵家、农家、儒家、道家、儒家等诸子思想(注意,这个顺序是有顺序的),几个诸侯国逐步总结出以“耕”和“战”为核心的治国理政思路。说白了,也就是一切以种地和打仗为核心工作。

种地是为了多产粮食,多产粮食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军粮,更多的人口就能选拔更多的士兵,就能打更多仗、更多胜仗,也就是说种地也是为了打仗。那打仗、打胜仗,就能抢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就能种更多地、产更多粮食、养更多人口、选更多士兵,继续打仗,也就是说打仗也是为了种地、然后再打仗。

以上也就是“耕战论”最直白的解释了吧。

管用么?管用。从魏国的李悝变法、到楚国的吴起变法,那都是围绕着种地和打仗进行的,直到秦国的商鞅变法走上巅峰,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耕战、为了一切耕战、耕战为了一切!

这是只有偏执狂才会成功啊!最后真是秦国实现了最终的统一。

大一统论

在大疆域观、止战论、耕战论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大一统理论”。

大一统论就是以统一大江大河和边疆地理单元、用统一制止战争、耕战立国、保护农耕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疆域和治理理论。

而且这个理论在大疆域观、止战论、耕战论等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内化成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内核和追求,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以实现大一统为追求,更加厉行耕战,一直延续到古代末期和近代前期。

也许有人会说,大疆域观、止战论、耕战论、大一统论等这些理论不是很美好么,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强盛帝国王朝不是么?

下一篇解释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小一统双元论、大一统的管理成本理论、历史传承论、文治武功论,也许可以显示出,蜜丸何以成为毒药。

关键词:战国小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