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当前经济困局最好的办法,是直接给老百姓发钱!
2023年上半年过去了,我们的经济状况远低于人们预期,没有出现疫情后的强劲复苏,而是继续低迷,延续了疫情最严重时期的低迷状况。
我们经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简单来说,最突出的就是两个问题:内需不足,还有资产荒。
所谓的内需不足,其实就是老百姓不愿意消费,购买东西的欲望并不强烈。
再说资产荒,就是大家不愿意借钱投资,感觉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投的,没啥项目能赚钱,体现在社会中,就是“投资者信心”不足。
这两者就是我们经济恢复缓慢最大的制约因素。
我们来看2023年前五个月的各方面数据:生产上仍然去库存压力状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1%,利润下降18.8%,产成品存货增长3.2%。在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平稳,房地产投资下降7.2%,家具、家电、装潢等行业也相应下降。固定资产投资18.9亿元,实际下降了近10%。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按美元计价,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下降2.8%。
我们从数据分析,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去年的1-5月是什么情况?全国整体上仍然在疫情中,消费肯定是不会好,但今年是开放的第一年,放开之后消费却下降,这说明什么?我们的经济并没有大家期待的V型反弹,连原本的预期都没有达到,反而,境况比往年还要差。
从当前的形势判断,我们的第二产业还是没有从疫情的泥潭里走出来,谈不上回暖,相反,迹象表明在进一步的衰退。一旦第二产业出现下滑,那么整个经济的基本面就会出现问题。
因为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庞大的工业化国家,第二产业是支撑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第二产业由于生产的产品价格低或者卖不出去,就会压缩投资或者停产,这样的结果就是裁员或者降薪。
又由于第二产业创造不了财富,财富就传导不到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就没有人消费,也会造成大量的失业或者降薪,老百姓没有了收入,就会降低消费需求,或者不消费,这样第二产业生产的产品更卖不出去,为了活下去,又进一步裁员或者降薪,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的经济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发生通缩,后果就是经济大衰退。通缩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并不是通缩发生,所有的商品价格都下降,而是工业品价格由于购买力不足下降,诸如手机、汽车、家电等价格下跌,但有关老百姓民生方面的产品,诸如米面粮油、蔬菜水果等反而价格快速上涨。前段时间蔬菜水果价格飙升就是这种现象。
通缩,给经济带来的是全面衰退。
欧美国家担心的是通货膨胀,为了控制通胀,西方国家一直在加息缩表,控制物价,而我们国家四十多年来,我们依靠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虽然M2货币扩张一直高速增长,但商品的价格却是下降的。
原因是我们生产能力非常的强大,弥补了通胀挖下的窟窿。所以,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的货币一直在增发,但是物价却是普遍下降的,每个人都享受到了更多物质生活福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通胀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视为洪水猛兽,而我们担心是通缩,一旦通缩,我们强大的工业体系就会瘫痪,进入大衰退是不言而喻的。
在主流经济学里,一直给大家造成一种误解,认为通胀是货币供应量太大了,造成物价高涨,就是货币物价双高,但前面分析,只要生产力跟货币扩张配套,物价不一定是上涨的。
而与通胀相对应通缩,主流经济学给大家印象物价和货币供应双跌,就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造成物价下降,但现实是通缩发生的时候,民生的产品价格不一定下降。但不管是通胀或者通缩,对于整个经济而言,都是不利的。
整体来讲,发生通胀时,经济就会出现资产泡沫化,经济空心化。而发生通缩时,就会造成经济规模萎缩、经济活动缩减、失业人口剧增。
通胀和通缩,都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
从1—5月份数据显示来看,我们现在整个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领域面临着严重的需求不足。不管是外需还是内需,都出现大幅度的萎缩。
外需不足表现在外贸订单少,内需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降级。外需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西方国家刻意与我们脱钩,导致外贸订单流失,真实表现就是港口闲置的集装箱数量绵延数里,涉外加工厂裁员、倒闭数不胜数,刻意用惨烈形容都不为过。
而内需方面,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同比下降了1.5%,但就如前面分析,拉升消费都是民生的刚需类消费,诸如餐饮、粮油、食品类、烟酒类、中西医药品类产品。相反,一些工业品和高端类消费则出现了下滑,诸如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
以上数据,和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经济进入到通缩的下行通道。如果不采取措施,通缩还会进一步加剧,对我们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通常情况,要遏制通缩,采取的手段就是放水。
从相关数据我们看出央妈放的水不可谓不多,截止2022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而今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肉眼可见,我们的货币早已超发。按正常逻辑来说,货币超发应该能对冲通缩,但从结果上似乎毛线作用都没有。
问题出在哪呢?
央妈是放水了,但水没有流下去。因为所谓的放水,不是让老百姓拿着身份证去银行领钱,而是通过政府投资和企业贷款来转换实现的。
但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央妈是放水了,但都在金融系统里形成庞大的堰塞湖。
一是能贷款的企业不愿意贷款,有意愿贷款的企业又贷不到款;
二是政府投资虽然紧密锣鼓,但政府投资项目有个过程,远水接不了近渴。
这里有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经济正从之前的外向型模式向内向型模式转化,在外循环到内循环转变过程中,经济的结构正发生着变化,通缩是经济模式转型的一种必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行再放太多的水都是没有毛的作用的。
怎么办呢?
还是继续采取货币政策,继续放水,但放水不要放到堰塞湖里,而是简单粗暴放到老百姓手里。
因为我们当前的状况是消费需求不足,而供给过剩,存量巨大。只有发钱刺激起来消费端,企业的生产就正常了,就能带动就业,经济就会正常运转。
但为了规避发钱带来的相关副作用,发钱的方式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消费券。消费券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消费,在规定的时间内不消费就作废,不能倒卖、储蓄,这样就能有效拉动起来消费市场。
发钱给老百姓,老百姓有了钱,就会去消费,企业的产品就卖出去了,这样就会恢复正常生产,就业就起来了,老百姓就有了工作,有工作就有收入,老百姓就敢于消费,经济就趋于良性循环了。
一个良性的理想经济形态,是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平衡,即社会生产速度与消费速度大体相当。
面临可以预见的通缩,只有挺过阵痛才能迎来持续的发展,期盼我们经济尽快回到这种良性的理想状态。
图文:匠风君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