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最新的经济和政策动向:中国复苏和反弹,要开始正式发力了?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830篇原创文章
压抑低迷的内容和观点看多了,这一次聊点积极利好的信号和动向。
真正的时代信号,往往都藏在不经意的一些细节和动向之中。
客观来说,2023年春节假期以后,中国的经济环境体感和现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明显是不尽如意的。
这一点从各路媒体的表达和讨论,其实就能看到一些端倪,就算再理性客观,有依有据的一些现象分析和讨论,都并不讨喜。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种呼吁救市,喊话国家意志的小作文和观点,也明显出现了一波集中的高峰。
但是从6月份以来,实际上从政策到经济维度,越来越多的信号开始出现,非常有看头,并且值得关注。
中国国内市场和普通群体,心心念念的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撑的反弹,可能即将就要到来了。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几个在经济和政策维度,最新的信号和动向的复盘,结合现实,梳理因果,并对接下来中国国内经济的复苏走向,进行有依有据的理性分析和研判。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第一个重要的动向:人民币汇率跌跌不休,在7月份迎来了关键转折?
2023年7月3日,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200点,离岸人民币一度升值至7.2454,在岸人民币一度升值至7.2450。
图片来源:网络
而在上一周的6月29日,离岸人民币汇率跌破7.27引起广泛关注。
一时间,弥漫在市场中的恐慌情绪再度被拔高。
人民币贬值对市场信心造成了极大冲击。
短期迅速被陆续突破的7,7.2两个心理点位,这一次,国家层面罕见的保持了沉默的态度,并没有什么表态和行动,当然,外围做空资本和各路金融机构对于这一轮人民币贬值的动向也非常克制和谨慎,毕竟2022年那一波人民币汇率反击战不少空头资本损失惨重,被实实在在教育了一波,不老实也老实了。
但是,这一轮人民币汇率贬值实在是太快,太不正常,对国内的一些冲击和影响,也达到了一个临界值。
终于,在6月30日,国家出手表态了:
央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会上提出了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
图片来源:见图
然后大家都知道了:人民币汇率一直非常疲软,7月3日一反常态,开始强势升值,一度升值200点。
然后带动金融市场实现了下半年的开门红,股市也呈现上涨势头。
央行货币政策二季度例会传递消息:稳汇率。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预期管理作用。
从这次会议的会议纪要也明显有显示:央行开始关注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
还有一个信号:
据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援引业内专家称,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带来的利差变化、美元汇率阶段性走强等因素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短期的、阶段性的压力。
不过,随着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加之外贸保持韧性,人民币资产具备长期吸引力,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鉴于前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过大,《金融时报》传递的含义也相当明显:
人民币汇率没理由大幅贬值,下半年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符合政策重点。
抛开汇率市场蠢蠢欲动的空头资本玩家们的小动作以及国家稳汇率的态度来看,从监管态度,以及市场表现来看,这一波人民币汇率贬值,差不多要接近尾声了。
很多人或许觉得汇率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
大错特错,而且,错的离谱,宏观层面,对外是汇率,对内就是资产和金融市场,实现平衡所需要的资金量,每一次流动和调整,以及国家意志的态度,实际上能够给中观经济和微观个体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直接的。
这个动向最重要的信号,其实很多人没有理解到精髓:
在汇率上,中国国家有太多调控手段,如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离岸央行票据、 逆周期因子以及限制换汇等等,方法非常多,根本不需要依靠全国大放水/大收水。
甚至行政意志的表达,预期管理的释放,都能形成直接影响关联。
汇率见底,最大的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人民币继续贬值的预期,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吸引产业资本的扩大,而且,稳汇率,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那就是需要卖出外汇储备,这也会对国内经济环境提供流动性想象力。
请注意,逻辑是这么一个逻辑,结合7-8月份应届毕业生就业高峰,或许更好理解。
人民币贬值,利好出口,也讲究一个度,考虑到当下国际博弈的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存在,国家出手稳汇率,对于国内经济来说,肯定是利好。
放任贬值走势,是被动防御,托举国内经济;
而做出维稳态度,意味着在货币,贸易,金融维度,国家要站稳阵脚,调整思路,准备反击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敏感而又关键的一个税种开始吹风:财富分配层面调整的大动作值得期待?
2023年以来,财富分配和房地产双重挤压消费,房地产衰退了,现在希望在财富分配方面。
财富分配的调整,放全世界都是敏感话题,但是这个东西,在中国,有了一个新动向:
7月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部长李建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的时候建议,尽快研究出台遗赠税,以弱化财富两极分化走势。
图片来源:见图
所谓“遗赠税”,是“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合称,其政策出台可能比大家的想象的要快。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伏笔,2022年公布的公务员招录计划:
2023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共计设置了17655个岗位,计划招录37100人,相比2022年计划招录人数增加18.7%,今年国考迎来了一小波扩招。
大肆的扩招就意味着可选择的岗位变多了,上岸率变高了。其中,“扩招”主力来自招录大户——税务系统,其2023年度共计招录近2.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4985人,这对于经济、金融、财政等专业的考生来说是利好消息。
很明显,针对金融,资产,还有资本领域的相关税未来会加快征收,包括遗产税、资本利得税等。
一直以来劳动要征税,但资本却无视,且劳动收入增长长期跑不过资产价格膨胀速度,贫富差距不断拉开,这显然不符合共富的目标。
房产税可以缓征不征,但是遗产税赠予税资产利得税移民税直接税等是无法避免也是拖不得了。
当然,还有一个弃籍税,也是长期被民众所关注的税种。
税收的本质,就是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以行政的手段实现“劫富济贫,平衡经济,缓冲贫富矛盾”。
这是一个好信号,但是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万事开头难,有这个开头的意思和态度,就非常值得期待。
饭要一口一口吃,有些事情,急不来,真正实行不仅需要巨大的推动力,还需要见骨的改革力,长期的时间沉淀,和强大的货币价值做背景,让富人主动愿意缴税,感觉缴税是逃不过的,也是值得的……
第一步怎么迈,后面怎么走,都是以后的事情,但是国家明确有“迈步”的想法,绝对不会是空穴来风,而是值得期待的一件好事。
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那就是2023年以来,中国的很多富豪群体的动向,也很有看头:
自3月份马云回国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阿里正在迎来巨变。组织结构上,阿里被拆分成“1+6+N”,各业务自负盈亏,独立上市。除阿里外,拉长时间维度来看,当下创始人正在密集回归。去年重新回归京东的刘强东,将京东的打法聚焦在低价上。巨人网络史玉柱、B站创始人陈睿、陌陌创始人唐岩也都在陆续回归到公司的经营中。除互联网行业外,都市丽人郑耀南、贝因美谢宏、国美黄光裕、星巴克霍华德·舒尔茨、迪士尼罗伯特·艾格等国内外诸多行业创始人也在回归。更为重要的是,除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宣布退休外,78岁的任正非、72岁的曹德旺、68周岁的王健林等关于老一辈企业家仍在坚守一线。遗产税、赠与税过重,会导致富人提前转移财产,到没有遗产税、赠与税的国家或地区完成财富交接。因此,各国对于遗产税、赠与税都会比较谨慎。
中国越来越强调共同富裕,所以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的支持率肯定比较高。或许几年后,遗产税、赠与税就会纳入国家的立法计划。
财富分配层面的改革和调整,是经济时代真正的车轮转动的重要动力,没有之一。
走回社会主义的正轨,让资本为人民服务,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一个积极正向的好信号。
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美国高官陆续访华的进程推进,对中国经济复苏是利好吗?
全世界,都知道耶伦访华的最大目标是什么。对的,就是找中国购买国债!
而这一次,中国应该会借一些钱给美国。
现在中美关系相当不好,很多国人自然希望中国不要借钱给美国,所以很多作者和自媒体为了“迎合”大家的希望就分析说中国绝对不会购买美国国债。
赌一口气,自己脖子被卡,腰带勒短,难受的要死,有啥意义?
经济时代,谈钱不俗。美元依然是全球主要的结算货币的当下,中国依然处于崛起进程的阶段,直接掀桌子,对谁伤害更大?
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所以,就是正常的生意,你来我往,互取所需而已。
而且,耶伦这次来,想要实现目的,在谈判桌以外的干扰因素,以及额外的成本,对于当下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的中国来说,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任何国家,都有最高利益压倒一切的说法,经济时代,都是利益和生意的逻辑。
无非就是利益得失的权衡和评估,当然,和美国做生意,很多人有很多的担心,但是大家能想到的,国家自然能想到,自然也做好了应对之策。
最大的消费国和最大的生产国,不管明面上有多少矛盾,政治关系如何对立,对于老百姓和国内经济来说其实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经济层面的利益合作,才是关键。
中国是有底线原则的国家,这一点没有争议,江湖不是只有打打杀杀,人情世故,利益博弈才是更多。
真正持有国运资产的朋友,应该对这个观点和结论,会有更好的共鸣。
当然,不要被情绪裹挟,也不谈什么价值观大词,对于当下很多在现实承受经济压力的国内群体而言,可以理性回头想想,整天唠大词有啥意义,有条件闷声发财过好日子不好?
斗而不破的过程中,利益往来,扩大交易,是好事。
所以耶伦访华,可以看作是中美利益博弈,利好中国的一个重要信号。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
趋势研判:2023年第三季度,将成为年内经济增长的必然高点阶段?
2023年第二季度已经正式结束,不管身处经济环境中的不同个体体感如何,过去就过去了。
不念过往,眼睛向前。
2023年中国的经济目标是5%的增量,那么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保这个任务的关键,就落到了下半年。
所以,理性研判,2023年的第三季度,有很大的可能成为2023年年内的经济增量高峰阶段。
这样,四季度才能留有余地,留出缓冲空间。
所以,从经济管理逻辑和现实情况来看,国家层面应该已经形成共识,不管懂不懂经济,也明白经济需要一些刺激和扶持手段了。
比较值得期待,也符合中国当下实际情况,有这么几个维度值得关注:
首先,就是外贸马车的发力,接下来,国家可能会发行特别债券来对出口企业进行补贴。
保住出口马车,对外通过贸易顺差实现经济增量,对内缓解就业压力。
其次,新基建加速,值得期待:
基建狂魔已经开足马力30年,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太缺铁公鸡了(铁路、公路、基建)。
所以要换思路,更可能的政府投资方向,一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养老产业的,例如医疗设备更新、大规模建设养老院、康养设施等;
二是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例如充电桩、储能设施等。
对应的金融市场,经济环境,这些都是风口。
最后,针对消费的刺激和补贴,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利好。
各种技术条件早已成熟,无非就是政府是否愿意增加杠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了。
而对于楼市而言,2023年下半年的判断不变,托而不举,维系稳定的主线。
总的来说,2023年第三季度,在经济体感方面,可能会得到充分的改善和调整,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普通个体和家庭,应该如何看清趋势,把握主线,指导行动?
宏观趋势的转向,往往都是从微观和细节开始,从一些动向和信号开始。
2023年三季度才刚刚开始,从信号和政策维度来看,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对于三季度中国国内经济,一些预期和认知,也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文章最后,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出发,聊一聊趋势之下的优势策略:
1,对于接下来中国国内资产领域和金融市场的行情,三季度的表现值得期待,这是一个不错的窗口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拐点和后续动向,值得保持关注;
2,扩张和投资,值得乐观,但是依然需要保持谨慎;
3,顺势而为,特别是就业需求群体,在三季度的经济利好信号之下,需要更加积极;
4,用消费的心态去看待楼市,指导行动,契合需求,杜绝一切投机炒作,价差套利的念头和想法。
对于三季度可能出现的回暖行情和表现,要理性冷静。
5,保持对中国经济复苏和反弹的信心,远离戾气情绪和负面观点,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而言,信任祖国,支持祖国,才是正途。
关注时代趋势动向,看清本质主线,指导个人行动决策。
以上,就是对2023年进入7月以来,几个关联中国经济复苏的利好信号和动向,进行的专题梳理和分析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