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存款,才敢提前退休?胡锡进:我是来真炒股的,炒赢是我的首要目标ETF市场渐成“红海” 公募基金共谋“破局”之道盛京银行持股比例升至75%,盛银消费金融回应来了上海浦东发力产业数字化:三年内将培育30家“GID链主”企业规范中央银行存款账户服务和管理,央行发文了!公募基金降费方案落地,多家头部公募火速宣告降费,影响几何?多家基金公司解读跨界光伏者的N种“作死”法立案了,又一大佬多家公募调降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托管费率至1.2%、0.2%环球下周看点:关注美国6月通胀数据 美股Q2财报季拉开
作者 | 万连山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最近,卫健委公布了一个数据:
截至 2022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达到 2.8 亿,占比 19.8%。
预计到 2035 年,将突破 4 亿,占比超过 30% ——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短短 13 年,就从每 5 个中国人里有一个老人,变成每 3 个人里有一个老人。
太快了。
你知道这意味着啥吗?
现在,是 2 个养老保险缴纳者养 1 个退休退休,再过十几年,就是 1 个养 1 个。在现收现付制下,这肯定是养不起了。
据社科院测算,国家主导的养老基金,可能到 2035 年就耗尽了。
想想那个时候,我才刚到 40 岁,离退休还很远。
我们这一代打工人,正遭遇最尴尬的窘境:既要负担上一辈人的越来越沉重养老金,却又没有足够的下一辈来赡养自己。
到时候,我们这些还在工作的人,要么提高社保缴纳基数,少拿点工资;要么全部延迟退休。如果,我不想延迟退休,又想过得舒服,怎么办?
答案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有钱就行。
01
怎样才能优雅地老去
钱是王八蛋,长得可真好看。
想退休后不那么紧巴巴,甚至想提前退休,都离不开它。
网上有人说,100 万是实现个人财富自由所需的最低标准。
假设,能活到 85 岁,打算 50 岁退休,每年花 5 万块。
按 3.5% 的年化收益率算,100 万足够用到去世了。
这里需要设置一个前提:你得是老年无病无灾,忽略所有意外的风险。这样才能用一个数字量化?
只要不乱搞,然后懂得去投资长期稳定分红的高股息率大蓝筹(如国有大行),或者安排好投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目前一般 1 年内理财业绩基准普遍在 4% 往上),3.5% 也不算高,就算买国债,也大概率有 2.5% 以上的年化收益。
问题是,怎么才能拥有 100 万?
前阵子,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说他买 30 万养老金,以后退休了,每个月只能领三千块。
啥也干不了。
不如,趁年轻全花了,爽一下。
这其实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也是很多人希望你有的想法。
商业社会的本质,就是利用媒体和花言巧语,把消费者的钱骗到手。
直到一毛不剩。你去贷款,又花光光。
怎么守住自己的钱,是一项重要技能。
这项技能,比什么沙雕成功学,有用得多。
可能不少人都有疑问。我一个月几千、万把块工资,除去房租水电交通,随便消费消费,能攒什么钱?
就算攒几年、十几年,多个几万、十几万,能干啥?
刚好,有些 " 专家 " 也跳出来告诉你: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
特别好听,就像在打鸡血。
但他讲这些的目的,依然是让你交钱,然后听他的课。
还有人说,钱攒着不去花、不去搏,很可能丧失错过机遇。
这更是荒谬。劝人去搏小概率事件,迟早要遭雷劈。
世道不一样了!
那年头,钱确实好赚,实话实说。
现在,全球宏观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这种情况,你说赚钱,普通人去哪赚?
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亏都不错了。
谁不知道要努力,谁不知道要奋斗?年轻人需要的是具体可行的方法。
如果让我给出建议,其实就俩字:攒钱。
虽然很土,很没有魅力。
但对大多数不能拼家庭背景的草根而言,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最踏实的方法。
很多人从来没意识到,消费只是浮动在脚下的小舟,随时会倾覆,储蓄才是应对未来的底气。
我们大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几百万的房贷,都能一点一点点还完,养老金怎么不能一点点攒起来?
都一样的。
人活一生,不是比谁更辉煌,比的是谁能稳到最后。
想想看,如果你想提前退休,领不到退休金,每个月几千块起码能保证吃穿不愁,不用几十岁了还苦哈哈去奶茶店打零工。
这种感受,被套牢的朋友应该都能懂得。
最近,市场行情可以用拉稀来形容,在账户亏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每个月还能有固定的现金流。
这才是最大的幸福。
02
攒钱,才是改变命运的最佳策略
关于攒钱,这个话题能聊一百年。
著名的哈佛教条有一条:先把每月收入的 30% 存起来,剩余的再消费。
赚了钱,当然要花,偶尔满足自己的任性,是必要的心理需求。
但要有个度。
该花的花,不必要花的,尽量不要花。
什么钱该花?
1. 自己喜欢,高频使用的商品。
比如,宅男 24 小时离不开的电脑。这个钱,就没必要省了。
需要什么配置,想要什么体验,配就完事了,旧配件还能拿去卖钱。
又或者,女生每天都要用、能提升幸福感的香水口红,买!
但不要一次买一堆口红、买一堆衣服,这就违背了原则。
2. 影响工作效率的工具。
如果你是摄影师,是程序员,是设计师,在性价比的前提下,你的生产设备一定要花足钱,这个直接影响赚钱的效率。
3. 关系个人发展的钱。
只要不是咸鱼,总有向上的欲望,某些适当的投入能得到机会。
比如 CFA 考试、技能培训,或者在重要场合必须的特定服饰。
这些钱,可以聪明点花,去买二手的,或者租赁。
除了这三类,其他全部是没必要花的钱。
考虑到有人花钱上瘾,不挥霍不舒服,建议你先给自己设置一个资金池,不要超过收入的 20%,比如两千元。
在这个范围内,随便买。超出范围,忍住!
冲动是魔鬼,做个人吧。
与之对应的,是另一种思维:先花钱,然后把剩下的存起来。其中的区别,很大的。
短期看,100 块没什么,但每个月 100,一年就是 1200,100 年就是 12000,再小的雪球,也是可以滚的!
加上投资,滚得更快!
就像胖子和瘦子,可能也就是每天多吃了一口与少吃一口的区别,日积月累形成了巨大差异。
第二种人,经常会疑惑,我的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而第一种,就不一样。
攒钱一时爽,一直攒钱一直爽。
只要你开始攒钱,马上会体验到不一样的感觉。
不是飞一般的感觉,是踏实感。
收集和囤积,是人类遗传自祖先的本能,就像仓鼠一样。
一旦你开始囤积,所有不必要的高消费行为,都会自动被你翻译成浪费。不如舍弃,只为看到余额宝里的数字涨快一点。
面对各种电子设备、球鞋、化妆品,攒钱本能都会跳出来告诉你,如果这笔钱不花,余额又能多出许多。
这时候,余额增长的快感,超越了消费的快感。
这是种有益的快感,它能让你的生活更持久。
不但持久,还很坚挺。
如果你养成了攒钱的好习惯,和健康的消费观念。坚持十年,就算没攒够 100 万的养老钱,人生也彻底改变了。
攒钱,不仅是表面大钱小钱的问题,更深层次是人生的机会成本的问题。
想象一下,如果某天你想换工作,想去旅游,但身上缠着着各种消费贷款,会有底气去做这些事吗?
在面临这些人生选择时,你只能被动退缩。
很可能就是一年前的一次冲动消费,就是你现在换工作的机会成本。
而那看似不多的存款,带来的不只是表面的金钱数字,它还是一次摆脱现状的机会。
甚至是改变人生的启动资本。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这句话被说烂了,但永远是真理。
也许你觉得现在没钱没办法攒,就不学、不想、不准备。
这样的你只能在一次次的机遇面前,无奈地说," 我不会 "。
拖着拖着梦想没了,生活平淡了,也就甘于现状了,就真的成了路人甲。
还是没钱的路人甲。
没钱,连躺平都不够格。
03
尾声
插一句嘴,免得被喷。
以上所有,只是建议!
该攒多少钱,甚至该不该攒钱,都因人而异。
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让所有人都大开眼界,以致于相当一部分人都被惯坏了。
看到什么立刻就想要,得不到就开始绝望,四处埋怨散播负能量。
其实有时候,真不是世界错了,是人的脑子有问题。
很多年轻人都崇拜资本大佬们的空手套白狼,但你只看到的表面,没有看到原理。
所有华丽的资本操作、杠杆加码背后,都要有一笔实打实启动资金。
这笔钱基本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
像马云当年用自己当老师的工资做得海博翻译社。
哪怕贾跃亭当年在老家办补习班,原始资本也是自己当工人时攒的钱。
一切变化的起点,都源自一笔关键的小钱。
而你我,缺的就是那笔小钱。
对普通人而言,最现实的做法,第一,放弃幻想,别想着一劳永逸。
第二,好好工作,努力攒钱,保持现金流。
至于提前退休,那只是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生活,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 " 转载 "
沟通建议或商务合作:18126281778(微信同号)
▍往期回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