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刚刚进入下半年,就出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动向信号?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840篇原创文章
2023年,对于很多城市和国资背景的企业而言,注定将成为一个备受考验的特殊年份。
开年以来,贵州,云南多地省会城市陆续暴露出城投债风险问题,但是很快得到了平息和解决,特别在舆论管制上,做的很到位。
5月,华中地区省会武汉的本地财政局、武汉长江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在长江日报上发布联合催债公告。在上了网络热搜。
很多网友表示,地方财政局登报公开催债了,这还是头一次见。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从被催债的259家单位看,除了有国企科研院、政府部门、还有一些民营企业。欠款从1万多到2000多万不等,总金额达到了数亿元。
看到这个,不禁有网友提出疑问:若不是情非得已,谁敢与财神爷撕破脸?
但是,换个角度来讲,如果财政局不是口袋紧,谁又愿意不给这些体制内单位情面呢?
2023年,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和压力,已经说不上是什么新闻了。
近年来,城投债技术性违约事件时有发生。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合计约近5.7万亿元,达历史峰值。根据中诚信国际的测算,今年天津、江苏、甘肃、吉林等省份短期偿债压力较大,需要关注其债务风险。
没想到,2023年下半场才刚刚开局,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动向信号就出现了:
2023年6月28日,昆明城投正式被司法部门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图片来源:见图
7月6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披露公告,昆明市城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昆明城投”)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来源: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
这是真的开了眼了:
背负着“城投信仰”光环的地方国企,有国家资本撑腰的城投公司,也有成为失信被执行人的一天?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省会级别城市的地方城投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释放了什么信号?会带来哪些影响?
接下来,城投债的走向,怎么看?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这个最新的经济动向有依有据详细复盘和梳理,结合现实,分析本质,并进行专题研判和深入讨论。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昆明城建投资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是怎么一回事?
城投债,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如果没有可信可靠,来源可溯的信息,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街头巷尾,随意讨论的轻浮话题,更不要说造谣生事了,所以,本文一切内容,就要拉高站位,讲究一个有依有据。
这次昆明城投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先梳理一个因果时间线:
2020年4月28日,昆明城投与云南保利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保利”)就昆明市官渡区巫家坝中苜蓿村项目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及《合作开发协议备忘录》,云南保利向昆明城投支付了3亿元合作意向金,后项目合作终止,昆明城投仅退还1.5亿元。
2023年4月26日,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出具(2022)云0111民初24999号《民事判决书》,判决昆明城投返还原告合作意向金1.5亿元,及截至2022年5月13日的资金占用费及违约金50042757.99元,并以1.5亿元为基数按4%的年利率支付自2022年5月14日起的资金占用费及违约金。
图片来源:见图
6月13日,因昆明城投未按照生效裁判文书履行义务,原告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标的为225005866元。
6月28日,昆明城投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图片来源:见图
昆明城投法定代表人杨晓斌先生也被列为限制消费人员。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昆明城投在2023年04月03日被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也同样下发了限制消费令。
图片来源:见图
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在4月份,昆明城投就已经被列为被执行人。
而到了7月份,被执行人升级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赖”。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因果清晰,逻辑顺畅,经得起复查和推敲,也正好和国家对于自媒体的新要求,做一个呼应。
但是这个事情,魔幻就魔幻在,昆明城投,是实打实的国企,有国资背景,这样的角色成为失信被执行人,确实是非常罕见。
昆明城投为什么连1.5亿都不愿意还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最近这两年昆明城投的经营状况并不好,2021年和2022年营收接连下滑,净利润也是如此,2022年净利润3352.73万元,同比下滑78.21%;2023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再次下滑38.53%。
短期偿债压力也不小,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合计73.94亿元,但账上货币资金仅有8.96亿元,流动性非常紧张。
除了云南保利的1.5亿未偿还,今年6月7日,昆明城投存在2笔逾期承兑票据,承兑余额4.09亿元,逾期余额1.97亿元。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近5.7万亿元城投债年内到期,还有哪些地区偿债压力较大?
过去几年,伴随着地方收入的锐减和偿债能力的下降,各地地方债负担持续攀升,多地债务结构恶化,负债率持续升高。中西部地区的偿债能力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图:2022年度各地政府负债率及政府债余额 来源:wind
根据wind数据,2022年多个省市的政府负债率在40%以上,其中青海、贵州两省更是超过了60%。
2022年以来,城投行业整体环境较以前年度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另一方面,房地产下行导致土地财政模式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一些地区正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
虽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城投债务不属于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但由于这些城投公司多为国有独资企业,由当地国资委100%持有,再加上其从事的业务是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因此,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普遍将其视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偿债压力较大的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区域发展遇到了瓶颈,产业导入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大额债务无法有效进行滚续和化解。
在自身偿付能力偏弱的情况下,隐性债务显性化、金融机构参与债务置换和展期、成立化债基金、盘活存量资产等或将成为主要的化债路径。
如果不是化债路径都走不通,或者账算不过来,实际上走到昆明城投这样被戴上老赖的帽子,其实是最糟糕的结果。
而昆明城投债务风险,是早有端倪的:2023年5月,一份《昆明城投专家会议纪要》在网上流传,内容中提到地方没钱了,工资发不出,地方债偿付压力大。不过,昆明国资委很快辟谣了。
无独有偶,昆明不是个例,这两年,地方债务问题引发全民关注,特别是去年12月,贵州遵义最大的城投—“遵义道桥”宣布156亿债务展期20年,再加上今年贵州公开寻求智力支持,来化解地方债务,让很多人对地方债务产生了担忧。
显性地方债,隐性城投债,还有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债务,实际上在土地财政正常运行的阶段,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2020年全球疫情以后,中国土地财政在很多城市和地区的收缩,财政收入的锐减,就必然暴露债务风险。
很明显,昆明城投这一次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只是债务风险盖不住的一个表现而已,昆明开了这个头,但是按照全国的地方债情况和统计来看,昆明应该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里有一个重要常识需要说明,城投公司戴上老赖的帽子,和城投已经在金融市场公开发行的债券没有直接的关联,简单形容,就是 脸面名声不好,但是信用还在。
金融市场违约,信用受损,比当老赖这件事,更严重。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信用还在。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影响分析和趋势研判:接下来,关于地方债和城投债的走向,怎么看?
受近两年地产销售下滑、拖累土地财政,以及部分地方平台融资不规范等影响,2023年全国多地的地方债和城投债,表现出了明显的偿债压力。
但是从金融市场的维度来看,真金白银投资城投的很多机构其实是比较乐观的,并且还有一些利好期待:
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大背景下,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出台转移支付、债务置换等降风险政策,土地市场也可能会逐步回暖,市场的“城投信仰”仍将延续。
但是,对于地方城投公司,在业务往来上的欠款,可能值得加大警惕态度。
现实欠款和债券违约,就不是一个级别的风险。短期的脸面问题和长期的信用背景,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从现实出发,城投债的兑付有其底线保障。但是城投公司的业务欠款,可能在下半年会陆续暴露出来。
一方面,从历史来看,城投债尽管经历了诸多波折,但始终没有出现实质性违约,给了市场信心,而再融资的滚续,本身又较为依赖市场信心;
其次,近年来,城投融资在不断规范,实际上,绝大多数区域的债务问题,更多是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决定的,地方政府对债务的态度,可能难以因为人员更迭而发生本质变化;
此外,永煤事件的历史经验,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落脚于2023年来看,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政府仍然需要依靠基建托底经济发展。
对比2022年,2023年财政并未显著发力。2022年先后有3.65万亿新增专项债、7400亿国开基金和农发基金、5000亿专项债限额以内再利用等政策出台。但2023年以来,截至6月12日,新增一般债发行进度52.1%、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51.6%,今年地方债发行进度相对偏慢。
图片来源:见图
2022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结合这一政策带来的各省市债务限额调整情况能够观察到,诸如甘肃等债务困难省份,还是在专项债额度再分配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当前,市场关注新债务摸底的可能与政策安排。
简单一点,当下地方债和城投债关联的一系列风险和问题的出现,完全可以看作国家层面在进行的地方债务压力测试和摸底。
这不是小事,当然,平衡风险和解决问题也是经济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新一轮发力以前,摸清家底,看清风险,利空出尽不就是利好了么?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接下来,“城投信仰”是否还值得信任,其实并不是关键?
当然,从现实影响来看,昆明城投这一次的违约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的事件,释放出来的信号并不好,国企背景,国资撑腰,还当上了老赖,这并不好看。
但是这个结果,一定是国家想要看到的,大手大脚过惯了,经济现实的毒打教育必然效果最好。
这里就不得不给大家解释以下什么是城投信仰了:
城投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自带地方财政的信用背书。
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地方财政是不能明着给担保的,名义上还是要给抵押物的。
而土地就是最好的抵押物。
地到手了,修路造公园把土地的评估价拉上去,能拉个房地产公司参与就更好了。
反正银行的账面上就过得去了,借得到钱,就行了,土地财政就这么闭环了。
当然银行又不傻,但是这也无所谓了。
钱又不是自己兜里掏出来的,和地方政府较什么真呢?只要合规性没问题,银行乐得睁一眼、闭一眼。
这就是所谓的“城投信仰”,其实是政府信用的刚性信仰。
城投的巨坑存在很多年了,靠两层遮羞布挡着。一是只要房地产繁荣稳住地价,地生钱钱生地的游戏就能继续玩。
二是财政扩张,局部爆个小雷,不管哪级财政出来买个单就过去。
但如今房地产不景气,政府财政吃紧,城投只能裸奔。
手头只有两种资产,卖不出去的土地,和一堆亏钱的基础设施。
而银行要是横下心来收了,也避免不了坏账,只好认栽,
可以说,地方城投公司过度依赖以贷养贷,一旦融资渠道受阻,就很容易引发违约。
特别是现在土地价格基本都是底价出售,地方的收入降低,更容易引起一些地方城投债券违约,这就会导致市场对城投的信任度降低。
就会导致城投融资再次受挫,反反复复,更加影响地方城投的融资能力。
看懂了这个逻辑,就能明白为什么国家2023提出“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这个说法了吧?
这就是这一轮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主线之一,那就是让各个地方政府,在创收这件事上,和房地产经济,土地财政,进行一个断离舍:不要只知道躺在土地资源上面倒腾过舒服日子了!
但是地方政府是小信用,国家是大信用,真正的断离舍之前的戒断反应不可避免,但是断开以后,还是要指望国家来托底和收尾的。
大家明白这个逻辑么?自己的娃矫正陋习,过程痛苦,这个没办法替换取代,但是最后孩子的吃喝用度,欠下的外债,这当家长的能不管?
昆明城投的现状可以说是全国很多城市的缩影,甚至是接下来的风险案例。
这就是经济改革的阵痛阶段,躲不掉,也藏不住。
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这也是一个好的信号,经历阵痛,体验低谷,那么,后续向上,值得期待。
就像那句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名言一样: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经济后续的想象力,需要建立在卸掉前期的包袱,解决过往的窟窿的基础上。
以上,就是对2023年刚刚进入7月份,中国经济环境中,关于城投信仰一个重要的动向,进行的专题梳理复盘和讨论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