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银行为何会陷入经营困境?

一直以来,银行都是中国最赚钱的行业,然而,进入2023年以来,银行几乎所有的业务都难做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陷入通胀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我国银行业也陷入了经营困境。

正如金融专家所言,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三低一高”的严峻挑战。“三低”即1、低增长,目前全球经济已进入下行周期,未来5年经济增速将显著下降;2、“低需求”,社会总需求不足,企业事业单位和住户部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低息差”,自2022年以来,商业银行净息差逐季放缓,盈利增长压力倍增。

如今银行为何会陷入经营困境? 理财 理财产品 银行 行业新闻 第1张

“一高”即高风险,银行业正面临着各类风险,尤其是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提升,不良资产有所反弹。

事实上,目前银行业不仅存在“三低一高”的经营状况,整个银行业还面临经营困境,而导致银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一、理财和代理基金业务出现信任危机

今年银行的基金卖不出去,已经没有人关注理财业务了。原因是去年银行出现两次理财产品的大幅度净值回撤,尤其是去年11月以来银行理财净值的回撤幅度特别大,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周内净值回撤了33%。

最终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形成破净潮和赎回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底银行理财全市场净值小于1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有8358只,破净产品数量占银行理财产品总量31306只的27%,业绩表现最差的理财产品亏损幅度超过90%,从而导致银行理财出现两大信任危机:

1、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幅亏损,已经让客户失去了对银行的信任,但这一点并没有引起银行应有的重视

客户失去了对银行的信任,由此引发了银行业的信任危机,然而,截至目前,银行理财机构面对客户的亏损和理财净值回撤,仍然持一种麻木不仁的态度,企图推卸责任、掩耳盗铃,蒙混过关。对客户以偶然事件、短期现象、口头道歉敷衍应付。

2、银行理财产品大幅贬值,与银行经营管理脱不开关系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后,1年之内出现两次大的市场波动绝非偶然,这说明银行并没有意识到理财产品大幅贬值的严重性。事实上,理财产品贬值必然会导致客户失去对银行的信任,从而令银行出现信任危机。

然而,实际情况是,银行既没有认识到自身已经发生了信任危机,又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去解决促使银行净值大幅回撤的市场风险基础,而是坦然面对这一局面,处于一种茫然被动应付的状态。

而银行理财业务的收入,却可用惨不忍睹这4个字来形容。2022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收益为平均亏损20.91%、平衡混合型基金指数平均收益为7.34%、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平均收益为4.13%、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收益盈利0.22%、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收益盈利1.61%。

如此惨淡的基金经营业绩,很难有说服力让投资者继续购买,在此情况下,银行代理的基金销售自然会被客户唯恐避之不及。

二、面临经营困境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杠杆率上升8.6%,达281.8%,其中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达到历史最高的167%。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非金融部分债务付息占GDP比重达14%左右,即14%的GDP用于利息支出,反映出大量投入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并没有带来有效的经营活动。

因此,导致银行系统面临两方面经营压力:一方面大量低效无效资产,使得银行系统面临资产不良化压力;另一方面存贷款利差收窄现象,削弱了银行系统的盈利能力,导致银行系统变成了亟需盘活的存量资产。

三、信贷业务面临贷款利率下降、优质信贷资产难寻的困境

众所周知,银行的利润来自于存贷款利息的差额。2023年由于推动经济复苏的需要,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下调,贷款利率全面进入了“3”时代。住房贷款在大银行中的占比达到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达32.5%,而且住房贷款是银行贷款业务中的优质资产。

今年整个中国楼市已全面陷入低谷,而且短期内不可能有任何起色。在此情况下,贷款利率的下调对银行经营造成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除去房贷外,近些年来信贷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银行所能获得的优质信贷资产越来越少,优质资产荒已经成为令银行十分头痛的一个问题。

虽然经济复苏和市场的修复,会促使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需求日益增长。但银行要获得优质资产也并非易事,因为,更优质的融资主体需要更低的资金成本,各种普惠金融政策需要进一步降低融资利率。

由此以来,银行将面临优质资产短缺、高利率融资需求短缺和各种金融政策刺激需要更低的融资成本这3重压力。

四、银行存款出现供需不平衡局面

当下,银行正面临居民活期存款难以增长,而高利率存款供不应求的局面。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我国居民存款中的定期存款增加了124937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占比为81.57%。而居民存款中的活期存款仅增加了28266亿元,占比只有18.43%。

这种活期存款增长慢、定期存款增长快的状况,不利于银行经营,必然会导致银行的存款成本居高不下。

在经济形势不好、对未来预期降低的情况下,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存款获得较高的利息,因此,人们普遍对存款利率较高的3年、5年期限更长的存款需求增加,并对利率较高的大额存款更感兴趣。以至于出现许多银行的大额存单出现日光、甚至秒光的情况。

五、银行大幅降薪,银行股价大幅下跌

面对经营利润下降、行业竞争加剧的局面,许多银行无法保持良好的利润,因此降薪和减员增效也就成了银行当下的必然选择,导致银行基层员工工资出现断崖式下跌。

2022年8月,财政部就已向金融企业发布了“限薪令”,要求高级管理人员及对风险有直接或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

同时,银行也提高了招聘标准,一些基层员工由于缺乏能力,不能满足银行的招聘要求,因此得不到足够的薪酬。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人均薪酬绝大部分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最高的银行人均降薪8.04%,最低的为0.33%。

除此之外,多家银行还向员工反向讨薪,2022年,招商银行向2876名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员工,追索扣回绩效薪酬5824万元。渤海银行追索扣回370人绩效薪酬1760万元,相当于人均被追回4.76万元。

对此,银保监会3月底表示,95%以上银保机构已制定并实施了绩效薪酬延期和追索扣回制度。这就意味着,今后不仅银行员工的薪酬下降了,而且所发薪酬将与绩效挂钩,即使发给你的薪酬,也有可能被银行“追讨”回去。

进入2023年,银行薪酬水平进一步下降。如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去年月工资还能达到2万元以上,今年一下就下降为5、6000元。平安银行成为唯一一家连续两年降薪的银行。同时,多家银行高管薪酬大幅下降,中信银行高管的薪酬直接腰斩。

此外,截至2023年5月8日,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40家银行股价处于“破净”(股价低于净资产)状态,国有6大银行则全面处于“破净”状态。其中,“破净”最严重的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的市净率竟然分别达到了0.36倍和0.38倍,这也意味着其股价只有市场净值的1/3。

结语

事实上,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与国家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各行各业都处于整个经济运行的大循环之中,环环相扣,银行也在此链条之中,整体经济形势不好,银行经营状况和业绩必然会受到影响。

随着我国楼市陷入低谷,银行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骤然上升。银行应该意识到,今后将要面临低增长、低需求、低息差的挑战。

因此,银行业需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研判能力和应对水平,加快转型,提升自身稳健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热点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