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算盘
今天的文章不带任何色彩,就以平常心来看最近关于房贷的几个热议话题:
1
先看个网上的段子:
一男子晚上去银行ATM机取款,遇机器故障致银行卡被吞。他致电银行客服,对方称已下班改天处理。
最后,何先生只好谎称ATM机多“吐”了1万块,不曾想,银行行长亲自带着2名工作人员10分钟就赶到现场。
反馈的结果不同,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结果。且不说,该男子有何等智慧,但在风险控制的角度,银行确实做得比谁都好。
柜员机,机子多吐钱了你不还,有可能不当得利吃官司。但在柜台上银行会很霸气的告知“离柜概不负责”,少了也不会补给你。
2
过去一些年,市场景气的时候,房地产开发贷款占了半壁江山,100%都是抵押贷款。野蛮生长时期,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房企往往高息找钱拿地,再以土地抵押获得后续项目开发资金,在建工程再抵押拿钱,滚动开发,这一系列的操作,房企可以做到以一抵百,高杠杆运行。
风险很大,但整体市场是向上的,增长可以掩盖一切,房企通过销售回笼资金,实现整个项目的安全过渡,银行也能全身而退。
但市场进入调控期,尤其房企融资“三道红线”和信贷“两条红线”政策一出,银行开始构筑风险防控壁垒,把资金存在较大隐患的房企剔除在外,构建银行自己的安全护城河。
那个时候,个人买房按揭贷款紧缩,贷款比买房难多了,一些房企要回款指标,只能自行找银行批额度,那些“个头大”的额度往往最优先满足。
昆明最夸张的时候,某银行一个月只有8000万的额度,某发就拿走了其中5000万,剩下的才分点给其他项目,所以那个时间段,很多房企的老板需要天天围着银行负责人转,只是为了争取每月尽可能多的额度。
再到后面,调控进入深度期,房地产的热度很快回落,多部门高层频繁为房地产站台发声,三道红线隐退,三支箭齐发,箭箭为房企赋能,还有央行的放水驰骋救援等等。
突然,银行的个贷额度充足了,老百姓存钱比贷款买房积极了。
银行钱多到焦虑,为了完成贷款的规模指标,频繁主动上门找房企老板喝茶叙旧,而此时的房企则开始挑了,哪个银行手续简单、门槛低、放款快就更青睐跟哪个银行合作。
时间不同,银行的姿态和配合的脸色也完全不同。且不说房企有多大的能量,但从服务的精细化,银行比谁都做得好。
3
今年春节刚过,提前还贷潮来势汹汹,但各大银行的不情愿不接受不配合似乎已达成了默契。
几乎各银行APP线上“提前还款申请预约”通道天天都是拥堵的,综合各个渠道的信息看,目前各银行针对排队提前还房贷的要等几个月,甚至都排到年底了。
到底是真的申请人太多排队时间拉长,还是故意为之设置各种门槛和条件,消极应对,恐怕只有银行自己人知道内情。
尤记得去年多个城市烂尾楼盘业主,因拿不到房子,压力之下,想联名集体断供的场景。可是,别忘了老百姓贷款逾期就要上征信,如果真断供,这样的风险是不可控的,这对于银行来说,肯定门不会有,连窗子也不会有的。
诉求不同,银行的配合让你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
但一直没搞懂的是:银行不允许断供可以理解,但提前还款就耍赖设置各种障碍,就有些不可理喻了。
好在银监会发声,提前还款的诉求才得以相对顺利的配合。
4
入市随行,银行也蛮难的,绝不是Jack马说的当铺思维。银行单靠高度垄断吃息差就可以活得很滋润,既要为企业和老百姓做服务,又要把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还要做消费金融创新,确实很不容易。
就在上月中旬,建发房产与广西南宁部分银行合作,住房按揭贷款年龄加贷款期限放宽,子女作为共同借款人,最长可贷至100岁。
这就是南宁的“百岁贷”,百岁贷是接力贷,之前贷款年龄最多是到65岁,现在有个别银行可以到70岁,然后子女做接力贷,用子女的名额来贷,可以贷30年,70岁加30年正好是100岁。
还有连心贷,这是某银行推出供未婚男女专享的“连心贷”,没有结婚的男女朋友可以共同贷款买房,这样,两人的心就“连”到了一起,简称“连心贷”。
连心贷,说穿了,就是银行给自己的贷款加了一个保险,找了一个连带还款责任的人而已。
按照经济学家马光远的评价,“连心贷”这个伟大的创新一举解决了困扰人类很多年的离婚问题和变心问题。没有什么爱情是“连心贷”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那就多贷点。
只是,没有结婚的一起贷款买房,一旦分手,麻烦就来了,房子归谁?贷款归谁?以后再各自买房究竟算第几套,能不能享受首套房的待遇,银行帮着解决不?
可能是迫于压力的原因,据媒体报道,连心贷产品已处于停办状态。
无论是百岁贷还是连心贷,感觉银行看到韭菜又长高了点点,又按捺不住了?
名头不同,但银行割的姿势依然那么潇洒,美其名曰为消费金融创新。
5
房贷的金融创新可以理解,但下面这两个,没有最奇,只有更葩。
在2021年的时候,江西九江银行推出的“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年利率低至4.9%。后来经不起市场谩骂被迫下架,如果结合最近频繁上热搜的高价彩礼话题,这简直是相得益彰。
“没钱你可以贷款啊!你根本不爱我!”
就在“彩礼贷”被下架之时,“墓地贷”又成了当时的新闻热点:云南昆明一家陵园与当地银行有意联合推出“墓地按揭贷”,首付两成、最高能贷款20万元。声称产品给客户子女或孙辈“解决实际问题”、“不需要抵押”。
虽然墓地贷最后也没落地,但更加深了众人对银行的认知:消费金融创新没有边界吗?
从连心贷到彩礼贷,从百岁贷再到墓地贷,银行的服务足够周到,不放过人一生中任何一件大事。
银行确实是在要为大众服务的,但不能吃着官家的饭,却老想盯着平民百姓那点钱,可劲的薅啊。
毛再多的羊,也总有薅秃的时候吧!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