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地方财政压力不能指望房地产,而是要加强招标环节整顿
近两年时间,有一个话题一直引起大家的极大关注,那就是地方的债务问题。
从各项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地方的显性债务余额已经达到35万亿左右,另外还有14万亿左右的城投债,还有一些隐形债务。
把所有的债务加起来,地方政府直接或者间接的债务余额已经达到65万亿左右。
面对如此庞大的债务余额,很多地方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偿债压力,尤其是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城投债更是存在较大的违约风险,而且从过去一年多时间一些城投债的实际表现来看,有不少城投债已经出现了实质性的违约。
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化解地方债务压力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对象,目前从国家到一些经济学者都非常关注地方的债务化解问题。
而且中央也特别针对一些省份或者城市推出了债务化解方案,比如通过引入一些资产投资公司或者进行债务重组,债务延期等方式来缓解地方债务压力,这样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方式避免债务爆雷。
但是对于地方债务来说,真正想要解除危机,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提高偿债能力,而不是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或者东挪西挪的方式来应对。
那如何提升地方债务的偿债能力呢?最根本的措施有两个。
第一、开源,增加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永远是支撑一个地方债务偿还能力的根本因素,而要提高财政收入,有多种方式,过去十几年很多地方增加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税收,还有土地出让收入。
但是当前我国楼市已经来到一个特殊的时期,楼市不可能像过去十几年那样迅猛发展,这意味着各地的卖地收入增速会明显放缓甚至减少,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从最近两年的实际表现来看,很多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都出现了明显的缩水,有个别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同比减少甚至达到30%以上,这让地方的财政收支压力更加显著。
在土地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或者下降的背景下,想要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那只能通过税收。
那如何提升一个地方的税收水平呢?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增长了税收才能够跟着上涨;另一方面可以适时的推出一些税费改革,比如推出房产税,这样就可以对存量房产进行征收,从而弥补土地财政收入下降带来的财政压力。
第二、节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财政开支。
目前我国每年的财政收入整体是非常庞大的,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20万亿以上,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返还给地方。
而地方的财政支出项目比较多,包括基础设施投入,教育投入,医疗卫生投入,科技投入,乡村振兴投入,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工程建设等等。
这里面光是人员经费以及办公经费就是很大的一部分费用,目前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大约是700多万人,事业单位也有三四千万人,另外还有一些退休职工,所以每年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支出是比较多的。
再一个是地方政府每年用于办公以及工程建设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项目都有可能夸大支出的嫌疑。
虽然目前很多政府采购项目都是通过招标来进行,表面看是公平公正,可以降低财政支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项目在招标的过程当中都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有一些项目其实已经提前跟建设方沟通好,招标只不过是找几个同行来走个流程而已。
这种虚假的招标非但没有能够降低工程的建造成本,反而有可能导致造价虚高。
比如今年2月份,就有一则招标信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根据招标采购信息显示,安徽有一所中学的校园文化设备采购及改造安装项目费用高达488.7万元。
这里面有很多项目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比如市场零售价只有一两百元的单灯管控制器,招标价格达到4000元;市场零售价810元的智能电管理设备招标单价就达到3600元。
再比如正常招标价格6万块钱左右的数字文化一体机其中标价达到18万,一个普通雕塑22万等等。
这个中标价格明显要比正常的市场售价高出很多,而且高出好几倍,这种做法非但没有降低财政开支,反而大大增加了财政支出。
其实这种做法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招标环节存在的问题可不是小问题,每年因为政府采购招标造成的财政损失是一笔很大的数字,至于是多少我们无法去统计。
对于这种招标环节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在当前各地财政压力比较大,财政支出比较大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对这种虚假招标的打击力度,避免财政收入流入个人钱包,给财政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如果能够加大对这些招标环节的整顿力度,我相信每年能够节省的财政支出可不是小数目,这些节省的财政支出就可以用来应付各地的债务压力。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