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强:我国物价出现走低现象,但是并没有出现通缩丨宏观经济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M2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我们说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我国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弥合,8月份后CPI有望开始逐步上行。预计全年CPI总体走势呈U型。年内物价水平先降后升,年底有望向1%靠拢。

刘国强表示,我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M2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我们说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我国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弥合,8月份后CPI有望开始逐步上行。预计全年CPI总体走势呈U型。年内物价水平先降后升,年底有望向1%靠拢。

刘国强:我国物价出现走低现象,但是并没有出现通缩丨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物价水平 刘国强 行业新闻 第1张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强政策措施储备的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精准有力,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

总量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加大逆周期调节,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价格方面,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扩大需求潜力。

结构方面,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小微民营、绿色创新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大,房地产“金融16条”政策已明确延期。前期推出的政策举措正在发挥效应,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们要有耐心、有信心。

中国疫情后恢复较好,金融指标体现的非常充分

一般来说,疫情以后经济恢复有这么一个过程,但是不同国家也不一样。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疫情后恢复相对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这个适应过程多少是需要的,所以中间有些指标出现一些波动我觉得很正常,但是整体上走势向好,我非常有信心,非常肯定,比如刚才已经说的, 金融指标体现的非常充分。

关于汇率的问题,近期人民币汇率有所波动,大家对汇率变化和未来的走势确实都很关心,过去我们强调过很多次,汇率是中性的,不能任性操控,否则不但捞不到什么好处,还会害人害己。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从长期看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从短期看是测不准的。

长短期综合起来看,我国是大型开放经济体,汇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可能升,也可能贬。但是往上、往下,都不会偏到哪里去。过去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三次破“7”,然后又三次回到了“7”以内。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又一次“破7”,这是2019年以来第四次。

但是大家看到,这几天已经开始明显回升。我国既是出口大国,又是进口大国,“甘蔗没有两头甜”,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机制是好的,要继续坚持。

换句话说,汇率总体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同时要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坚决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从当前看,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所贬值,但是没有偏离基本面,人民银行也已经综合采取措施管理预期,外汇市场运行平稳,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结售汇行为理性有序,市场预期基本稳定。

用一句俗话说,目前外汇市场既没有“大妈”,也没有“大鳄”。从宏观经济大盘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经济循环畅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国经济运行将持续整体好转。

从国际收支大盘看,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保持在2%左右的适度水平,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近期,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债券继续保持净流入态势。从储备大盘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余额仍然稳居世界第一。

而且这个余额是比较高的,超过了3万亿美元。总的看,有这“三个大盘”做支撑,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单边市”,仍然会保持双向波动、动态均衡。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既是政策目标,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近年来,在应对多轮外部冲击的过程中,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

既不会没有定力,也不会太佛系。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各种冲击,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至于说具体的政策工具怎么样,我们会根据情况的需要合理使用,政策工具就是拿来用的,需要就用,不需要就不用,需要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这要相机抉择。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以预期管理为核心,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必要的时候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在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方面的举措及进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做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市场和制度建设,丰富金融支持工具和方式,引导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

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598亿元,增长速度为20.4%,连续14个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9%,同比下降39个基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727亿元,增速为25.1%,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0%,同比下降39个基点。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进一步丰富金融工具,发展金融市场,健全配套政策,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型企业,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有以下几个重点方向:

一是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更大力度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重点构建专业化的风险评估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机制,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

二是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在债券市场方面,进一步丰富债券产品,加强市场培育,扩大科技型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股权融资市场方面,规范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作用,拓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中长期资本供给。

三是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推动有关部门创新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担保业务模式,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政策,丰富科技保险产品供给,分担分散创新创业风险。

四是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支持科技型企业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开展科技型企业融资常态化对接,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共享,稳妥有序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改革相关试点工作。

五是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健全内控机制,完善债券信用评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市场化约束,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资,积累风险隐患。

本文根据国新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刘国强发言整理而来。本文编辑:《清华金融评论》实习编辑周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