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季度调查 | 2023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复苏仍然依靠内生动力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是大规模刺激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毛思颖 提振市场信心,更多依靠的是经济内生动力,宏观政策加码的同时,也为后续调整留出空间。
本期调查显示:在经济复苏中,“三驾马车”的作用分别是,消费(占比46%),投资(46%),外贸(8%);77%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是7.1~7.5;34%表示美联储的加息节奏会放缓,但仍有加息。与此同时,80%的经济学家认为债务风险会成为下半年经济复苏政策出台的重要考虑因素,地方债务和房地产债务风险仍是防范重点;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不是各项政策同时加码,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的可能性较低。
对于近期引发讨论的中国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本期调查显示:目前尚未面临流动性陷阱,但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苗头仍需警惕,当务之急是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提高货币供给和实体经济货币需求之间的对接效率。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7份。
寻找经济内生动力
经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内生动力仍需加强,这也导致宏观数据持续转好,但市场预期出现波动。
本期问卷调查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二季度GDP增速为6.5%~7%,12%认为在7.1%~7.4%这一区间,另有12%认为在5.1%~5.4%,10%认为在7.5%~8%这一区间。与此同时,56%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全年GDP增速5.1%~5.5%。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认为,2023年二季度和全年GDP同比增长分别为5.8%和5.4%。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大逆风考验:消费者信心疲弱、楼市萎靡和出口增速放缓。预计将会有进一步政策支持出台,以避免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但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的可能性较低,原因在于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能够相对轻松实现。”丁爽表示,消费信心将持续改善,而且房地产市场对整体经济的拖累有望减弱,因此维持第三和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5.5%和5.9%的预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祝宝良预测二季度GDP增速在6.5%~7.0%这一区间,全年GDP增速为5.1%~5.5%,他认为当前经济仍然内生动力不足。
祝宝良还提醒,虽然目前数据没有出现明确的通缩,但确实伴随有通缩的隐忧:从需求端看,消费回升缓慢、房地产行业面临很大压力、出口增速有所回调;从供给端看,传统的产能如钢铁、建材、汽车等仍存在产能过剩,战略性新型产业产能也表现出过剩,对一些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也存在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民营企业活力尚显不足。
近期,关于当前是通缩还是流动性陷阱引起了讨论,有观点认为:通缩是由货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减少,进而价格下降,但是今年第一季度货币增速达到12.7%,在GDP4.5%增速之下,大量货币以预防式储蓄的方式沉淀下来,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并未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流入实体经济循环,这不是通货紧缩,而是流动性陷阱。
在本期调查中,就中国当前是否面临“流动性陷阱”这一问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流动性陷阱”是指名义利率已经降无可降,转为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总需求严重不足,对利率下调不再敏感;目前中国名义利率仍为正,不严格符合这一条件,且需求仍在缓慢回升。
管涛进一步指出,货币供给高增,但通胀下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宏观杠杆率这也是客观事实;此外,提振需求不能仅靠货币刺激,如果过剩流动性不能流入实体经济,可能加剧金融空转风险,滋生更多僵尸企业。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也认为,中国离流动性陷阱还有一段距离,但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苗头仍需警惕。
“当前中国利率仍有较大下调空间,尚未大幅下调利率,且货币发行节奏平稳,能够持续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稳定的金融环境,发挥着较好的政策效果。”连平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箱较为充足,再度宽松货币的空间是有的,但是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要避免大起大落,不搞大水漫灌,要兼顾短期与长期、兼顾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兼顾内外部均衡,总体节奏相对平稳;预计上半年信贷新增15.6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9万亿元;预计社融增量22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万亿元,存款增速也有所下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帆表示,目前利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是显著的,当务之急是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提高货币供给和实体经济货币需求之间的对接效率。
政策加码,但不是大规模刺激
“面对压力和波动,尽管市场有观点呼吁加大政策刺激力度,但新一届政府表现出了耐心。”丁爽表示,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显示出稳经济举措正在逐步部署,但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时机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第一,近期经济数据显示复苏并未停止;第二,市场共识今年能够突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三,依赖刺激政策可能会打乱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第四,宏观刺激的效力正在减退:第五,需要节省政策空间应对未来挑战。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因城施策加快,连平指出,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多层次调整:首先,建议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提供稳定的居民住房信贷支持,针对刚性首套房需求,符合条件的城市下调房贷首付比例,包括重点二线城市和部分一线城市,建议下调5个百分点,保持房贷基准利率在较低水平运行,阶段性给予刚需和改善型需求购房者贷款优惠;其次,建议保持对优质房企合理的融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加快开发贷审批和发放速度,稳妥有序增加“保交楼”专项借款、并购贷款和再贷款规模,增加中长期房地产项目施工建设贷款规模,加大力度创造宽松的房企非银金融环境,创新性地用好“住房金融支持政策第二、第三支箭”,对经营相对比较困难、存量资产较优的房企,可考虑合理运用地方疏困基金、或者引入资产管理公司AMC等方式,缓释这部分房企短期现金流和债务压力,降低其流动性风险和债务违约风险;第三,建议设立国家房地产基金,应对房企中长期存量资产处置,初期建立国家房地产基金规模在2500亿元~3000亿元,全覆盖当下四大行房企不良贷款规模。
本期调查显示:在经济复苏中,“三驾马车”的作用分别是,消费(占比46%),投资(46%),外贸(8%)。
对于稳固当前经济复苏势头的发力点,经济学家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稳固经济势头,首先要促消费、稳投资、稳就业,其次就是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除了提高居民收入和稳定就业预期之外,当前还需要重点稳固市场主体信心,现在的症结在于企业不敢投资、居民不敢消费。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稳经济要针对核心问题,焦点应该放在应对有效需求不足,发力点有三个层面:缓解缩表压力、提振风险资产价格预期、修复当期生产和就业压力。
进入二季度,青年失业率走高备受关注,青年就业情况是否对保就业产业影响?本期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此判断是对整体就业影响有限。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就表示,青年失业率创新高,但要理性看待,目前对整体就业影响有效;重要的还是要稳定经济预期,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重视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青年失业率上升属于结构性失业,不会影响整体就业,针对这一就业现状,应该通过政策来支持服务业和私人消费行业。
长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蒋飞认为,青年失业率要从具体情况来分析,目前16-24岁人口失业率偏高,25-59岁人口失业率下降,整体就业维持稳定。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高质量就业,围绕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群体的高质量就业岗位。”蒋飞建议,出台一系列鼓励创业政策,完善了社保制度,鼓励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参与到创业领域中来,企业应加大了对青年人职场技能培训和服务的支持,吸引更多高级人才进入新兴产业领域。
2023年上半年,汇率波动也成为影响经济预期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期调查显示:77%的经济学家认为,2023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是7.1~7.5,5%认为是7.6~8;与此同时,55%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下半年不再加息,34%表示美联储的加息节奏会放缓,但仍有加息。
汇率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在2023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与美元指数走势高度负相关,在今年2月人民币兑美元第一次贬值期间,美元指数的确大幅反弹,且两者维持的时间长度基本相当;然而,在今年5月、6月人民币兑美元第二次贬值期间,美元指数虽然也出现了反弹,但一则反弹的幅度明显弱于今年2月,二则反弹的持续时间并未持续太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表示,2月贬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指数显著走强,这是外部因素,5月、6月贬值的主要原因则是内部因素,由此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显著下降。目前市场预测,美联储至少可能在今年7月与9月的议息会议上再加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从内因来看,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依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202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势相对强弱,将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张明表示,在乐观情景下,今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止跌回升,重返6区间,年底或在6.8上下;在悲观情景下,今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继续贬值,年底或在7.2上下。
本期调查显示,美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胀(占比69%),银行业风险(20%),债务危机(9%),就业(2%)。
关注就业压力和债务风险
本期调查显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压力(29%),债务风险(26%),房价大幅下跌(22%),金融、外贸等外部影响(19%),股市过快回调(4%)。
“中国的政策可以分为三条主线,一条是怎么扩内需,第二条是怎么解决微观主体企业的信心问题,第三条是中美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变化以后我们怎么统筹发展安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三条主线,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坚持统筹兼顾短期和中长期,把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相结合,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祝宝良说。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在近期央行降息之后,政策支持将继续温和加码、支撑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松房地产政策,如放松二线城市购房限制,增强财政和准财政扩张力度,提振基建投资,例如加快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筹集和使用新一批政策性银行专项基建投资基金,但中央政府向居民部门直接发放大规模消费或收入补贴的可能性很小;此外,进一步小幅降息,信贷支持加码以配合准财政政策的扩张,以及对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进行重组或将其置换为成本更低的债务。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表示,稳经济的宏观政策发力点应该是,扩大财政赤字率支持有效投资和消费,同时降息,定向信贷宽松支持制造业和减碳投资。
祝宝良表示,应该出台一批提振信心的改革举措,要推动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优化配置,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市圈发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疏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建立住宅金融机构,参与房地产行业兼并重组和保障房建设;发行长期建设债券,置换地方隐形债务。
本期调查显示:80%的经济学家认为债务风险会成为下半年经济复苏政策出台的重要考虑因素。
李迅雷对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出的建议是:第一,优化债务结构,如运用多种方法将非标资产展期,短期债务置换成中长期债务;第二,盘活地方存量资产,合理出让部分政府资产偿还债务,吸引社会资本化解债务压力;第三,探索建立防范兑付风险制度,如设立地方金融稳定基金等方式,为面临流动性危机的城投等提供短期资金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杨志勇表示,目前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应该甄别隐性债,摸清底数,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在动态发展中解决问题。
2023年在金融领域,中国需要重点防范哪些风险?本期调查显示,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地方债务和房地产债务风险仍是防范重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房地产和城投需要重点关注。
程实也认为,地方债务、房地产债务向金融市场的传导是当前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
国元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总量研究负责人杨为敩也表示,一个是要关注房产相关的直接债务产品,另一个就是地方债务的违约风险。招银国际经济学家、首席宏观分析师叶丙南则指出,企业和家庭部门信心低迷,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对于2023年的国企改革,连平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期待:第一,消除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降低准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加大民企参与投资力度;第二,加强和民企合作,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进入公共服务和公用事业领域;第三允许民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以及开展特许经营。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