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曝光后才知道,原来钱是这么被花掉的,怪不得地方财政吃紧

文章共约2200字,预计需要7分钟左右,阅读前麻烦点一下关注,便于您后期持续关注相关内容

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余波尚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去应对经济的缓慢复苏,但随着60万亿地方债的曝光,房地产行业的遇冷种种问题,地方财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被曝光后才知道,原来钱是这么被花掉的,怪不得地方财政吃紧 宏观经济 地方债 地方财政 行业新闻 第1张

目前地方财政的紧缩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更加缓慢,经济增长放缓又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变少了,地方财政又进一步紧缩,这就让整个中国经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要想解决问题一定要从根源上寻找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地方财政吃紧呢?

土地,地方财政最大的收入来源

地方财政最大的非税收入来源其实就是土地资源。

总有人说,最近只要出现了财政问题其根源或多或少都跟地产行业沾点关系。

其实我个人也是很认同这个想法的。

地方财政最重要的非税收入来源之一就是土地。

这里说的并不是买卖土地,而是收取土地出让金。

土地是国家所有的,地方上可以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来收取土地出让金。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土地出让金有8.7万亿,而2022年土地出让金下降了23.2%,只有6.68万亿元。

这相当于直接让地方财政的收入大打折扣。

如果要说影响土地出让金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就显得有一些不全面了。

毕竟在2020至2021年,土地出让金还有了不小的涨幅。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

地产行业的突然遇冷,让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大幅度降低,这让地方财政损失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渠道。

这里有人就要问了,那加大售卖土地不就可以弥补损失的收入了么?

加大售卖或者提高售卖价格这些办法是行不通的。

因为土地市场不仅受制于供求关系,同时中央和上级对土地售卖的监管十分严格,如果地方上违反了规定就会收到问责还有处罚。

所以想要通过售卖土地来弥补损失是不现实的,土地并不是你想卖就能卖的

所以很多地方即使在遇到财政吃紧的情况也不会随意的增加土地的售卖,又或者提高土地售卖的价格。

其实国家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对此专门做过研究。

事实证明,在过去的十年里,全国范围内没有哪个地方的财政赤字会因为土地出让金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这一观点从侧面证明,地方并不会因为财政困难而去增加售卖土地。

短期之内房产市场回暖应该是不可能了,土地出让金的持续走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有所改善。

这是地方财政在“开源”上所遇到的困难,那在“节流”上是不是也有问题呢?

“面子工程”不能要

既然不能通过增加售卖土地来缓解地方财政负担,那就通过节约开支来减少财政赤字。

这种情况只能说符合情况但不一定正确。

地方财政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买卖,想通过减少开支来缓解财政赤字,理论上可以,实际操作起来却极不容易。

这里就要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地方财政的收支存在着不平衡。

地方财政支出中有一部分支出是不可能削减的。

那就是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和运行,比如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这些是地方财政的主要开支。

同时也是地方为了维系老百姓生活稳定和履行其社会责任所必须要做的。

所以这部分开支是不能够削减的。

地方开支仅次于公共服务的就是基础建设了。

网友们总在戏称中国是“基建狂魔”,由此可见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因为经历了疫情,国家为了稳定经济和就业,地方加大了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

这一举动就让地方财政面临了很大的投资压力。

对于这些能够产生真实价值的投资是很有必要的,怕就怕很多的支出只是“面子工程”,对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反而变相加大了地方财政的压力。

很多贫困县地方财政已经很紧张了,人口不多,经济不发达,可就是要花天价建造一个用处不大的公园或者雕像,这就是犯了“支出无度”的大忌了。

在目前中国社会中,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地方会利用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发展,然后改善民生。

这也变相增加了地方支出欲望的加强。

综上所述,地方要想通过控制开支,首先就要解决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出利用效率低下、以及支出动力过强等问题,不然财政赤字很难有所改善

没钱了就去借钱

地方财政在“开源节流”上都遇到了问题,那该怎么办才能缓解财政赤字呢?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借债。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在年初曝出地方会有60万亿如此大体量的地方债存在。

这里有人就想问了,地方借债是想借就借的么?

这里就要了解一点,地方如果想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其实是有很严格的审核机制的,而且还有很多限制。

当然,在现实情况下,地方会利用一些“方法”绕开这些限制。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设立国资企业、投资机构、金融公司,用这些企业的名义找银行贷款,因为这些企业背后都是地方或者国资,他们的信誉等同于国家,自然会被视为优质企业,贷款通过率自然也会非常的高。

这就叫做“地方信仰”。

虽然这些企业所借来的钱,都是地方用来维持发展或者进行基础建设,但这部分钱不计入地方债务中,而且这些债务也是由地方来兜底,这也就是60万亿地方债中最常提到的名词“隐性债务”。

这种隐性债务在短期是会给地方发展带来好处,可是长此以往,风险就会慢慢的显露出来,最后超过地方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最终不得不展延债务来缓解地方债违约的现象。

地方财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难题,国家在这方面也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要优化收入的来源,尽量增加收入来源的多样性。

过度依赖单一的方面肯定是会存在风险的,比如基础建设,回报率是很大,但其回报周期太长,对于缓解地方财政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再就是要加强地方财政上的管理。

对于开支无度的现象要进行严格的监管,防止浪费性的支出

要想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要做好开支预算,以及合理分配财政开支,同时还要降低债务风险,这样才能为地方财政创造更多可能。

对于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讨论!坚持原创不易,记得点赞关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