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宏观:税收承压,三条经济线索,三大政策方向
文: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
联系人:高拓
事项
1-7月财政收入同比11.5%,上半年同比13.3%;1-7月财政支出同比3.3%,上半年同比3.9%;1-7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14.3%,上半年同比-15%;1-7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23.3%,上半年同比-21.2%。
核心观点
7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打开年内政策“小博弈”空间,通过税收看方向:
1-7月税收(剔除退税)同比-1.9%、仅持平2020。我们将税收分为PPI相关税、地产相关税、收入相关税、其他4类,拖累来自价格>地产>收入,对应准财政接续、因城施策优化、中国特色“类消费券”三大政策方向。
报告摘要
一、价格承压:倒逼准财政接续
1、概念范围:定义PPI相关税=4种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城建税、关税)+2种工业相关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占税收近80%。
2、税收现状:1-7月同比-2.3%,近20年第2次为负;拖累税收增速2个百分点。
3、倒逼逻辑:PPI下行或致今年财政短收,历史上的财政短收+卖地冲击年,均倒逼了准财政——如2015年专项建设基金、2022年金融工具;8-9月专项债发行提速,资本金到位压力增大,或倒逼金融工具接续。
二、地产承压:倒逼因城施策优化
1、概念范围:地产相关税即官方口径的五项地产相关税(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占税收10%,且全为地方税。
2、税收现状:1-7月同比-5.4%,近20年次低;拖累税收增速0.5个百分点。
3、倒逼逻辑:因城施策优化,可直接、间接提振税收,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第一,地产直接影响地产相关税、地产开发和建筑企业相关税,其中,地产相关税全为地方税,地方减收压力更大。
第二,地产通过价格间接影响PPI相关税,税收按现价征收,地产需求降低→拉低PPI→拖累PPI相关税。
三、收入承压:倒逼中国特色“类消费券”
1、概念范围:定义收入相关税=个税+车购税+车船税,占税收10%。其中,个税衡量居民收入,车购税、车船税衡量收入预期(汽车为非必需品)。
2、税收现状:1-7月同比-0.6%,近20年第3低;拖累税收增速0.1个百分点。
3、倒逼逻辑:税收承压,难以解决大额普发消费券“钱从哪来”,中国特色“类消费券”可另辟蹊径:即优化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看起来是地产政策,实际上是收入端消费政策,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类消费券”,多地已探索落地。我们测算每年可释放增量资金的上限达1.1万亿,体制内、发达地区职工受益大。
四、7月财政数据点评
收入端:流转税、所得税“温差”因新规落地,亮点在地产;支出端:仍未摆脱负增,亮点在环保;广义财政:卖地小有起色,专项债开始发力(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经济压力超预期,卖地下行超预期,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税收承压:三条经济线索,三大政策方向
7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打开年内政策“小博弈”空间,通过税收看方向:
1-7月税收(剔除退税)同比-1.9%,仅持平2020全年(-2.3%)。我们将税收分为地产相关税、PPI相关税、收入相关税、其他4类,拖累来自价格>地产>收入(图1,其他拉动,主要是出口放缓导致出口退税减少),对应准财政接续、因城施策优化、中国特色“类消费券”三大政策方向。具体来看:
(一)价格承压:倒逼准财政接续
1、概念范围:定义PPI相关税=4种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城建税、关税)+2种工业相关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占税收近80%——我国税收的两大特征,决定了价格的影响力:一是流转税占一半以上,可通过价格渠道转嫁。二是企业交税超90%,其中工业生产部分受出厂价、购进价影响大。
2、税收现状:同比-2.3%,近20年第2次为负(首次为2020年,注:均为今年1-7月对比历史全年,下同);拖累税收增速2个百分点。
3、倒逼逻辑:PPI下行或致今年财政短收,历史上的财政短收+卖地冲击年,均倒逼了准财政——如2015年专项建设基金、2022年金融工具。据央行,截至6月末,2022年7399亿元金融工具的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过70%,8-9月专项债发行提速,资本金到位压力增大,或倒逼金融工具接续。
(二)地产承压:倒逼因城施策优化
1、概念范围:地产相关税即财政部官方口径下的五项地产相关税(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占税收(不含出口退税,下同)10%。
2、税收现状:同比-5.4%,近20年次低;拖累税收增速0.5个百分点。
3、倒逼逻辑:地产影响税收的两条路径,今年都拖累明显→扩大地产需求,可同时直接、间接提振税收,尤其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第一:地产直接影响地产相关税、地产开发和建筑企业相关税,其中,地产相关税全为地方税,地方减收压力更大。
第二:地产通过价格间接影响PPI相关税,税收按现价征收,地产需求降低→拉低PPI→拖累PPI相关税。
(三)收入承压:倒逼中国特色“类消费券”
1、概念范围:定义收入相关税=个税+车购税+车船税,占税收10%。其中,个税衡量居民收入,车购税、车船税衡量收入预期(汽车为非必需品)。
2、税收现状:同比-0.6%,近20年第3低;拖累税收增速0.1个百分点。
3、倒逼逻辑:税收承压,难以解决大额普发消费券“钱从哪来”,中国特色“类消费券”可另辟蹊径:即优化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看起来是地产政策,实际上是收入端消费政策,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类消费券”,多地已探索落地。我们测算每年可释放增量资金的上限达1.1万亿,体制内、发达地区职工受益大(详见《中国特色“类消费券”的路径——关注公积金提取优化,建议进一步放开》。
二、7 月财政数据点评
(一)收入端:流转税、所得税“温差”因新规落地,亮点在地产
注: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体量大、拉低基数;为数据可比,以下增速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扣除留抵退税的同比。
7月财政收入降幅收窄至4.6%(6月-10.1%),连续三月为负;其中,税收增速-3.2%(6月-8.9%),非税-14.9%(6月-14%)。
从主要税种看,流转税、所得税“温差”显著——国内增值税+消费税拉动税收增速1.6个百分点,个人+企业所得税拖累税收增速5.5个百分点,主要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规落地,导致企业所得税单月减收:6月21日,国税总局、财政部发布公告,自今年起,在原有10月预缴申报和年度汇算清缴两个享受时点的基础上,新增允许企业在7月份预缴申报时就上半年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政策。据国税总局,2023年7月,全国共有30.8万户企业提前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可享受减免税额约2300亿元。
其他税种:地产是亮点,拉动税收增速0.3个百分点(6月拖累3个百分点),同时卖地单月好转,当前仍处地产政策落地前期,因城施策优化效果仍待观察;外贸相关税转为拖累税收增速0.3个百分点(6月拉动2.5个百分点),反映7月进口下滑超预期,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减少的拖累抵消了出口下滑带来的退税拉动(注:退税减少=税收增收)。
(二)支出端:仍未摆脱负增,亮点在环保
7月公共财政支出仍为负增(-0.8%,6月-2.5%),据预算增速安排(5.6%)仍有距离,后续仍有提速空间。
分支出类型看,民生类有所恢复,亮点在环保:7月三项代表性民生类支出(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教育)拉动回升,合计拉动支出增速0.5个百分点(6月拉动0.1个百分点);基建类支出(城乡社区、交通运输、农林水)延续低迷,合计拖累支出增速0.8个百分点(6月拖累1.4个百分点),伴随8-9月专项债提速,作为资本金来源的基建类支出或有回升;节能环保是亮点,拉动支出增速0.3个百分点(6月无拉动)。
(三)广义财政:卖地小有起色,专项债开始发力
7月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收窄(-6%,6月-19.5%),主要是卖地小有起色(-10.1%,6月-24.3%),仍需观察地产政策落地。
7月政府性基金支出降幅收窄(-35.8%,6月-42.7%),专项债开始发力、但尚不明显,见效看8-9月。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期监管部门通知地方,要求2023年新增专项债需于9月底前发行完毕,原则上在10月底前使用完毕;倒算8-9月月均发行规模约7000亿,对比去年8-9月月均仅389亿,料带动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大幅回升。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8月22日发布的报告《【华创宏观】税收承压:三条经济线索,三大政策方向——7月财政数据点评》。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