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经济弱财政”到底在说什么?
财政就是国家通过税收收到中央的钱,中央拿去养活官僚,养军队,地方上养巡捕。
既然财政收入是从民间收税收上来的,那可以得出这么两个推论:如果收太多经济自然凋敝,民不聊生,说不定就造反了;但如果税收太少,老百姓自然是轻松了,但是国家财政又没法保障。
我们举几个例子说明下财政和经济的关系不太大。
比如“雄汉盛唐”的唐朝,很多时候会和“藩镇割据”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大唐皇帝会把地方的财权、军权、行政权都交给一个人呢?因为要平定叛乱、开疆拓土,军事开支失控,虽然拥有繁荣的民间经济,政府却无法有效地管理土地和户籍,一直没有充足的财政收入,中央没钱,所以交给地方看着办。唐朝还采取了其他骚操作解决没钱问题,像给官员钱和土地,让官员自己放贷理财养活自己,再比如没收寺庙财产补充财政等等。
比如宋朝,史书上提起它来,一般会说它经济文化极其辉煌,"gdp占到全世界的85%”,又会说宋朝“长期积贫积弱”,很多人还以为宋朝有神经病,一阵一阵的,其实吧,宋朝也是典型的强经济弱财政,经济辉煌无比,但是财政烂的一塌糊涂,尽管税负非常高,成功逼出了几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国家依旧穷的一逼。
为了筹钱,宋朝作为一个古代封建帝国却把“货币”这一技能点到了逆天的境界,几乎尝试了人类想象力能涉及到的所有敛财的技术手段,什么铸币税,什么信用货币,什么金本位,盐本位,甚至包括央行注资建设新农村等,如果南宋能像现在美国一样以国债为抵押发行货币,那它真成精了。
为啥宋朝这么能闹?缺钱呗,政府钱不够花,要向北方的少数民族赔款,同时养着上百万禁军,还有史无前例数量的文官,财政钱够花有了鬼了,钱不够花就得想办法,天空才是边界地瞎折腾。
宋朝国家经济强但是财政随时要破产,但大清正好相反,刚开始的时候国家穷的要死,但是财政却不虚,清朝刚入主中原那会儿国家非常凋敝,刚打了几十年仗,国家刚成立,烽烟四起,百废待兴,国事乱的一团,把皇帝都给逼出家了(顺治皇帝也可能是死了,不过史料中说他确实扛不住工作和感情的双重压力,滋生出了轻生、厌世、暴躁等抑郁症症状,所以他出家或者自杀以及心理不健康导致早逝,都正常),但当时依旧维持着恐怖的常备军,据黄仁宇测算,清朝刚开国,土地是明朝一半,税负是明朝的一倍。
那明朝呢?明朝这个奇葩刚建国的时候也是穷的一逼,又是修长城,又是大规模一次又一次的主动出长城征蒙古,下西洋,不过后来经过两百多年的折腾,经济也翻了几倍, 南方培养出了辉煌的工商业,反倒是动员一次十万人以上的部队打一次仗就虚了,也挺无语。
问题出在哪了?
问题就出在整个明朝两百多年税收一直变化不大,开国皇帝朱元璋贫苦出身,想起元朝末期横征暴敛就睡不着觉,并且立了一个类似“大明永不加赋”的牌子在户部,上边仔细写清楚了每项税收该收多少,但是国家开支一直在膨胀,人口多了嘛,父母官和警察也多了,政府要养的公仆多了,财政开支自然会不断膨胀,明朝政府也就慢慢越来越憋屈。而且明朝一直有个毛病,收税能力很差,能收的上来80%就不错了。
清朝也声称“永不加赋”,不过清朝后期开征商业税,镇压太平天国,给列强赔款,都是用商业税和海关税收解决的。
博主专门查了下明史专家黄仁宇的说法,明初税率是3%左右,明末2%左右,算上通货膨胀,几乎没变。这也是为啥很多人说清朝比明朝强大的多的原因,因为清朝财政动辄上亿两银子,明朝一直都是那三千多万两。
一般书上都会说税收多了不行,但是很少有人说收少了更不行。
我们成天谈论市场、秩序、以及其他各种好玩意,都需要用武力来维护,如果能抢大家肯定不去抓生产,如果国家财政没钱,就没法养活军队,没有军队作后盾,所有这些也就没了保障。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