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是“准财政”的舞台

或许,市场期待财政再额外的多发债多花钱,甚至出台一些超常规的刺激手段根本就不会出现。

相反,财政贴息+央行扩表的准财政政策(中国式QE)很可能会成为下半年的主角。

下半年,是“准财政”的舞台 经济 经济学 财政政策工具 行业新闻 第1张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今年的经济大概率是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我们需要改变一下我们的投资策略和我们对经济的预期。

1

所谓的准财政政策本质上多少有点儿财政的活央行揽着干的意思。

你比如,6月30号央行祭出2000亿支农支小再贷款就是准财政政策。另外,还包括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碳减排支持工具、PSL等都算是我们的准财政政策——俗称中国版QE(见下图)

要知道,对某些特定行业补贴是财政的产业政策,是财政的活。

可为什么让央行干呢?

一方面通过资金定向支持帮助产业转型,另一方面解决资金流向不均衡的问题。

央行一出手,原来由财政直接给企业补贴的产业政策变成了“企业借钱,央行定向印钱,财政替企业补贴利息”。

注意,这是咱们央行未来基础货币(高能货币)最重要的出口之一。目前已达5.5万亿,占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43%。

2

为什么说准财政会成为下半年的主角?

笔者认为:财政因为债务问题无心超预算扩张,而目前稳经济又离不开财政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无奈之下借助于央行的手完成一些基本的维稳动作。

这意味着,市场所有的超预期政策很可能都是自我幻想。

大家都知道,目前咱们的经济有些压力。官话说是“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驱动仍不足”,大白话就是企业投资不积极,居民消费不给力。

面对这种情况,就目前的经济学只有一个药方:财政多花钱,央行呵护流动性。

逻辑是,财政花钱(或借助基建项目或补贴)让企业和居民获得收入,从而让“投资——消费——再投资——再消费...”的经济链条转动起来。

然而,有一个现实问题阻碍着财政多花钱,那就是地方庞大的债务。

这几年咱们国家一直在处理地方债务问题,以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今年也不例外。

前不久高层还要求各地要坚决守住(地方)不发生债券违约底线,又一波化债小高潮到来。

要知道财政政策的主体是地方,是地方国央企,因为化债被捆住了扩张的动力,就会让财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如此一来,现在的局面就变成了,经济要想稳住要想增长就离不开地方财政多花钱,而债务问题又束缚着地方不能扩张不能多花钱。

这是一组矛盾。

怎么办?

寄希望于企业主动去投资、有钱人主动去消费。

前两天高层分别给外资和国内企业家了开圆桌会,本质上就是鼓励他们负债,鼓励他们投资带动国内就业;推出的汽车购置税减免、家电下乡则是刺激居民去消费。

显然单靠鼓励和微薄地刺激还远远不够。

所以,央行的准财政政策开始上马,用特别便宜的资金(利息低至1.75%)达到刺激部分企业投资防止整个经济继续萎缩的目的。

很有理由相信,下半年财政自身不额外多花钱,后续类似的政策大概率还会出,通过大规模复制以达到精准滴灌式的“4万亿”(“双碳”体系战略超前基建、数字经济基建、国家安全体系、新农村建设......)【1】

3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准财政的复制规模目前还不会很大,千万别以为真的“4万亿”要来了。笔者认为,它更像是一种补充,目的只是维持住经济不继续收缩下去即可(个人感受和判断)——除非,大面积还债(去杠杆)的情况发生。

因为最近笔者愈发感觉,高层严控地方债务扩张的态度很严很严。

5月我们的经济被证实放缓后,6月国内许多学者都一直主张高层要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多发债多花钱,甚至有些学者还建议出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零利率政策和发行特别国债。

但是,这些都没有得到回应,高层一直围绕信心和满足基本的流动性而采取常规的操作。

倒是外媒报道,国内的小作文一波接一波的传。有说高层“要降存量房贷利率”、有说高层“要扩大基建规模”,甚至最近又传“工行和建行要给地方提供25年期的贷款来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总之,全是一些超常规的财政政策。

市场的诉求与高层的要求有些偏离,最近连资本市场都开始不买账了——股市熊债市牛。

4

那么,这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今年没有超宽松的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不会出现超预期的增长,意味着我们的投资应该转向保守,意味着“紧紧巴巴的日子”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最近,笔者也一直担心仅靠口惠而实不至的零星政策,后续会不会由“强预期、弱现实”向“弱预期、弱现实”转变,从而掉进辜朝明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

不知道,也不敢想。

可能高层掌握着更丰富的数据,对经济的判断更准确吧。

倒是最近满屏幕新闻写满了“对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平常心,平常心!

至于做资本市场投资的朋友,尽量以控制风险为主:不见强刺激政策露头,不碰不看;遇到大跌,政策加码的预期抬头,短线搞一搞;适度配置一部分债,将风险分散分散。

总之,“准财政”抬头算不得好事儿,这次是真要考验我们的经济韧性,我们的极限能力了。